英國,倫敦。
重回海軍大臣職位的丘吉爾最近可謂是混的風生水起。
隨著波蘭的淪陷,這場被各國媒體喧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究還是爆發了。原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受到巨大沖擊,而他這位反對妥協的強硬派反倒成為了大戰的收益者。
在波蘭戰役的程序中,德國人炸成了一艘載有美國公民的英國郵船“雅典娜”號,更是為丘吉爾拉攏美國加入戰爭的策略填了一把柴火。
雖然德國御用報紙,也就是社工報叫嚷說“是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自己炸沉了雅典娜號,試圖嫁禍德國並激怒美國。”
不過丘吉爾本人很清楚,這一定是那位德國元首混淆視聽的手段。
他從來就沒有小看過萊因哈特這位一步一步爬上元首位置的“上士”,這二十年來,他丘吉爾的仕途風波不斷,可那位德國元首萊因哈特一路走來卻穩如泰山。
二十年,德國從一個戰敗弱國,一個兵不過十萬,錢不足民用的殘破國家,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的第一大猛獸。
當初那份苛刻殘酷,看似可以徹底摧毀德國的《凡爾賽條約》,現在已經幾乎成了一張廢紙。德國欠的錢再也不用還了,失去的領土也連本帶利搶了回來。
至於德國陸軍.......別說十萬,現在一百萬都不止!
萊因哈特能做到這些,難道還不能證明他的能力有多恐怖嗎?!
至少,把他丘吉爾放在德國這樣一個大環境裡,多半都幹不成萊因哈特那麼多的功績。
誰要是還說萊因哈特是個不務正業,靠好運氣才走到今天這一位置的人。他丘吉爾首先就會對那個人的智商嗤之以鼻!
靠運氣?全大英帝國找遍了能找出這種運氣逆天的人才來?要能找到那這理論也說得通,關鍵是找不到啊!
“我不得不承認,德國人在20年來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過於恐怖。”坐在自己海軍大臣的辦公室內,丘吉爾毫不顧忌的當著一幫親信與下屬,談起了這種長他人志氣的話題。
一名海軍中校聽完後不服氣的插話道:“長官,雖然德國實力看上去的確變得強大了許多,可他們現在明面上的實力,也只不過派在全歐洲第三的位置。”
“不錯,咱們大英帝國可是世界級的超級大國,無論科技底蘊還是軍事實力,都不是德國這種暴發戶可以相比的。加上我們的戰鬥力排名歐洲第二的盟友法國,沒必要擔憂德國人的威脅。”一位穿著西服的幕僚也進言道:“要我說,如果不是張伯倫首相太過膽小,德國早就被咱們滅掉一百次了!”
在座的“丘吉爾派”人員並不是無腦自大,他們的自負源於足夠的實力。這種實力,剛被德國打敗的波蘭時絕對沒有的!
且不說德國人的坦克越不過英吉利海峽,德國人的海軍也僅有與大英帝國一支分艦隊匹敵的實力。
在他們眼中,就算英國不出手,有歐洲第一陸軍名號的法蘭西軍團,也擁有獨自擊敗德軍的路上實力。
再加上10個全英國排的上號的主力師支援作戰,簡直是想輸都難!
“二十年前,誰敢相信那樣一個被列強瓜分後的德國,能有擊敗‘騎兵王國’波蘭的力量?”與將軍幕僚們質地有力的吼聲相反,丘吉爾的聲音,卻顯得有些飄忽。
沒有理會親信們的反應,丘吉爾繼續淡淡的道:“十年前,又有誰猜到,德國人的領土,會成倍的擴大到今天這樣?”
“看上去,現在的主動權還掌握在我們手中.......”丘吉爾目光如炬,嚴肅的掃視了一圈:“可實際上卻是我們已經到不得不出手的時刻!”
“從德國實力的發展速度來看,若不趁早將其擊倒,或許再等幾年,大英帝國就將面對一個壯大到自己已經無法獨自面對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