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法國和比利時邊界的阿登森林地區被法國參謀部認為是安全可靠的天然屏障。而且法國參謀部認為他們的盟國比利時本身對法國來說就是一處很好的戰略緩衝區,至少可以為法國爭取八天時間來組織防禦力量。
當然,這些結論是建立在一戰中總結的步兵行進速度基礎上。法國參謀部並沒有考慮機動部隊的存在因素。
初此之外,法國在一戰後建立的東歐霸權,也被滿懷激情的義大利領袖給搶走了。巴爾幹半島的法國小弟們,如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全都改換門庭,跟著得到英國支援的義大利混了。
一代強國法蘭西,到處都被英國這個無情的原盟友給節制,一時間顯得悲情無比。
還好有一個傳統盟友波蘭,至今為止都站在法國的同一陣營。否則法蘭西這個歐洲第一強國,可就成徹徹底底的孤家寡人了。
現在倒好,在英國的放水下,凡爾賽條約一天比一天寬鬆。結果法國這邊錢沒拿多少,和德國之間的仇恨卻拉滿了。一旦德國崛起,第一個報復的肯定是法國。
進攻德國還是鏡中花水中月的事,悲情無比的法蘭西,現在能做的也只有安安心心修自己的馬其諾防線。
當然,悲情歸悲情,身為總統的杜梅格還是竭盡所能的為法國爭取更好的戰略環境。
於是,杜梅格做出了與張承天一樣的選擇,即主動與危險的蘇聯接觸。
且不說杜梅格與蘇聯的接觸晚與張承天,即便他與蘇聯暗中建立了聯絡,也不可能達成任何有效協議。
讓蘇聯放棄跟德國的合作?開什麼玩笑!
第一,現在的杜梅格對蘇德合作還毫不知情。
第二,蘇聯也不可能放棄好不容易與德國建立利益交換合作。
杜梅格唯一可以突破的方向,就是請求蘇聯在未來德法交戰的時候出兵偷襲德國後方。
但這在當時更是天方夜譚,不可能實現的要求。
因為其中有一個問題是繞不開的,波蘭!
蘇聯與德國並不接壤,中間還有一個波蘭。蘇聯要進攻德國,就必須波蘭允許蘇軍透過波蘭領土。
而波蘭和俄國有著兩百多年的世仇,它對俄國幾乎是恨得咬牙切齒。於是就有了後來波蘭那段富有哲理的回答:“親近德國,我們會喪失自由。親近蘇聯,我們將喪失靈魂。”
為了一個靠不住的蘇聯,犧牲傳統盟友波蘭,這顯然是法國政府不可能接受的。
於是,悲情法蘭西最終選擇不管不顧,埋著頭專心修它的馬其諾防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