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英國追求的歐陸均勢?歐陸均勢就是讓歐洲大陸的戰火一旦點燃,就不能輕易熄滅。最好讓歐洲大陸上的所有國家都打殘打爛,讓所有盟軍和敵軍都拼光死絕,英國只需要最後一錘定音就好了。
英國軍人一直都有這個自信。
他們相信,以英聯邦的經濟、軍事、人口,只要全力發動,即便現在號稱歐洲陸軍第一的法國也遠遠不是對手。
更何況,現在法國還在和德國死磕。無論他們誰輸誰贏,最後的贏家一定是以逸待勞的英國。
這並非無知或幼稚的表現。而是慣性和錯覺的集合!
……
“百人長,可算找到你了。我們百人隊剩下的23名士兵已經全部集合在A5戰壕裡,接下來應該怎麼分配作戰位置?”一位身穿黑色常服,繫上白色皮腰帶與肩帶的黨衛軍士兵,打斷了百人長與奄奄一息的弟弟交流。這名黨衛軍士兵領角和領章邊緣,原本配有的鋁製金屬色編花已經脫落,只剩下一段銀白色的線頭。
戰鬥的慘烈程度,往往在這些細節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看著懷中已經沒有了呼吸的弟弟,百人長緩緩把他挪到一旁,靠在一塊灰黑色的岩石上。見慣了生死的黨衛軍,對於逝去的夥伴,是無法挨個掩埋的。他們只能等到戰後,才有機會好好哀悼。
把安詳的弟弟留在了原地,百人長用袖口抹去了眼角的淚水。由於他的衣袖早就在戰鬥中沾滿的泥土,百人長的眼眶周圍被抹得髒兮兮的。看著臉上沾滿暗黃色混著黑色泥土的百人長,一旁的黨衛軍士兵卻完全沒有對此發出任何評論。哪怕他知道,自己的百人長是一個有潔癖的人!
曾經那位一天內用香皂洗3次臉,衣服上沾上點灰就馬上拿去洗的百人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名一心投入戰鬥的戰士,最合格最標準的軍人。
此刻的黨衛軍中,這名百人長的轉變並不是個例。
近四十年以來,德意志人的身影,幾乎在歐洲大陸的每一個主要區域都出現過。打敗每一個敵對者,拉攏親德勢力,吸入各種歐陸資源,裁決歐洲大事件。
可以預測,當這個國家的軍人,見慣普魯士陸軍經過的地方,就是德意志的勢力範圍時;見慣了無數不可一世的對手,在普魯士的鐵血政策下屈服時,他們的內心將何等的自豪與欣慰。
鐵血政策,並不是一段歷史,而是德意志堅持了四十年的信仰!
自1864年擊敗丹麥的四國同盟後,德意志就步入了鐵血統一的正軌,由普魯士相繼合併各個德意志的公國。
之後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了南方的奧地利,解散了德意志聯邦,同時建立了一個北方的德意志國家。
最終普魯士在1870年與拿破崙3世的戰爭中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德意志聯邦各個公國合併後的穩定。德皇威廉一世,更是在法國凡爾賽鏡廳進行加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所在的同盟國徹底失敗了。可是,真正在戰場上徹底失敗的,是奧匈帝國,是土耳其帝國,是保加利亞和義大利這些國家。不是德國!
為什麼德國一戰前,敢於對外推行新的時間政策,要求重新劃分殖民地?德意志人的底氣就源於鐵血歷史的榮耀戰爭史,源於德國在工業革命後超過大英帝國的生產力。
德國人一直都有這種驕傲。
他們相信,以德意志的鐵血歷史傳統和歐陸第一人口,只要沒有那些無恥政客拖後腿,即便現在號稱歐洲陸軍第一的法國也遠遠不是對手。
更何況,德國國防軍在萊因哈特上校與西克特將軍的領導下已經開始了新的武裝。一旦後方武裝起來了,最後的贏家一定是後發制人的德國。
這並非國防軍的宣傳思想。而是黨衛軍的堅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