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順治的確是於廈門之戰後一個月駕崩。
二者之間是否有聯絡,眾說紛紜。
王五對順治怎麼死的不感興趣,他喜歡算。
算的結果是他認為清廷現在能用的滿洲八旗兵可能就五六萬人。
並且滿洲八旗不管是將領還是下面的旗丁,都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
這一點從晉王李定國“兩蹶名王”後,清廷幾乎不再出動滿洲八旗與明軍大規模作戰這一事實可以證明。
接下來幾年對明永曆朝廷的攻伐主要是漢軍和綠營,其中又以吳三桂部為主力。
清軍統帥信郡王多尼所率的八旗兵不過是在後方督戰壓陣。
因此,王五分析這次清廷派靖西將軍穆裡瑪、定西將軍圖海領一萬京營滿八旗入剿夔東,又調西安將軍傅喀禪領5000西安駐防滿洲兵同剿,除了想讓滿洲新生一代在戰場上歷練一下,可能更多的是想搶功。
就是不讓以漢人組成的綠營在與明朝的最後一戰中拔得頭籌,因為那樣會讓大量漢人文武憑藉軍功獲得清廷的高官厚爵,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這個可能性是極大的。
那個曹家包衣奴曾說現在不僅吳三桂本部實力雄厚,其部將王輔臣在甘肅平涼為提督,李本深在貴州為提督,吳之茂在四川為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吳部大將不是提督就是總兵。
這些吳三桂的親信分據各處險要,手握重兵,已經讓清廷如鯁在喉。
那這些吳的部將是怎麼遷升各處的?
還不就是因為他們有軍功!
不過那個曹家包衣奴漏說了一人,此人就是正在西線圍剿明軍的四川提督鄭蛟麟。
這人也是吳三桂的親信。
不僅四川綠營有吳三桂的人,陝西、湖廣同樣有吳三桂的人,或有可能將來會響應吳三桂的人。
因此,為了防止漢人將領憑藉軍功坐大,清廷就不得不派出大量滿洲兵前來夔東搶功。
否則,在綠營成功剿滅明軍後,對於那些有功的漢人將領,他們是賞還是不賞呢?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對夔東的最後決戰都不需要滿洲兵參加,光四川、陝西、湖廣三省的十幾萬綠營兵就綽綽有餘了。
夔東明軍若真有能力打破封鎖突出去,也不至於被清軍困在這片不毛之地長達十年。
如果王五仍就是從前的王五,他自然不會去想這些,也壓根想不到。
眼界受限。
現在的王五,卻是能憑藉對未來的瞭解將清廷的小心思看得透透!
但這會他看得再透也沒用,只迫切需知道杜敏的部署。
就是那個在老木崆指揮叛軍圍攻劉體純的副都統。
按後世的話講,這個正二品的副都統大概就是個軍區副司令,或者說是個中將軍長。
從一品的都統則是上將軍區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