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捕行動整體還算成功,只對李永芳之子剛阿泰的抓捕出了點紕漏。
李永芳作為前明第一個投降建州的將領,除其長子李延庚不齒其父貪生變節、為虎作倀暗地嚮明朝通風報信被殺外,其餘諸子皆在清廷任高官。
次子李率泰就是去年在福建被耿精忠殺死的福建總督。
三子剛阿泰、四子哈什庫、五子巴顏等也皆位居高位,五子巴顏更擔任漢軍正藍旗都統,是抓捕名單上唯一一位實權在握,有可能帶兵造反的官員。
因此負責抓捕李永芳諸子的理藩院尚書博羅色冷特意調集了300名護軍,並以讓巴顏到都統衙門議事為由給巴顏來了個突然襲擊。
巴顏被抓後,李永芳其餘諸子便不足為慮。
然而讓博羅色冷沒想到的是,對李永芳三子剛阿泰的抓捕出了問題。
原因是這個剛阿泰性格極其魯莽,是個十足武夫,因此不像其他人被抓時只會憤怒抗議,反而第一時間奪了一名護軍的佩刀同自己的三個兒子奮力反抗。
由於事出突然,護軍雖最終擒住了剛阿泰,但卻讓其兩個兒子趁亂衝了出去,十幾名護軍在後面追了很長時間也沒能把人攆到,不得不回來向尚書大人覆命。
因馬上就要日落,加之叛軍也不知道李永芳有多少孫子,所以博羅色冷便讓人先把剛阿泰、巴顏等李家128口人押到宣武門,自己則回內閣將剛阿泰二子逃脫一事告訴索尼。
主要是擔心剛阿泰那兩個兒子逃出去後會將朝廷的“不地道”到處傳播,甚至煽風點火蠱惑漢軍八旗造朝廷的反。
索尼卻沒有派兵到漢軍正藍旗展開大搜捕,一來剛阿泰他們的母親是太祖皇帝的親孫女,身上總有皇族血脈,若沒逃出去就算了,既然跑了也沒必要真趕盡殺絕。
二來對有功漢臣及其後人抓捕一事,想瞞也瞞不了,甚至於朝廷和叛軍議和一事用不了多長時間也會傳開,因此朝廷眼下最重要的就是爭取同叛軍達成實質性的議和,好為帶兵北返的安親王嶽樂爭取時間。
故而穩住漢軍八旗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們糧米,而不是進一步刺激他們。
“這些個漢人,但凡有一口吃的,就絕不會鋌而走險。”
於漢人的性格,索尼看的很透,其囑咐代表自己去宣武門同叛軍接觸的大學士巴泰將叛軍給付的五十萬斤糧食拿出一半先分給漢軍八旗,另外又以皇帝名義給漢軍各都統衙門送去幾百頭牲畜。
巴泰到宣武門後沒見到在這主持城防的康親王傑書,顯然這位年輕的帽子王不想摻和這件事,更不想這件事影響到他禮親王一系,故而避著不見。
城門後面除了披甲執械的護軍、前鋒,就是那些被五花大綁口中塞著麻團的漢官及其後代。
最終報上來的人數竟然多達4600人。
這讓巴泰很是意外,因為名單上的漢人功臣總共就幾十人,就算再能生也不致於幾十人生出幾千人出來。
仔細詢問各“抓捕組”後方知,這是連官員家中奴僕都給抓了過來。
巴泰沒有同情心氾濫要求釋放家奴,因為這些人不可能和大清一條心了,再者城中現在缺糧,這人當然是越少越好了。
視線很快被擔架上的范文程吸引。
範大學士這會已經醒來,許是對清廷徹底寒心,醒來後便如殭屍般挺在擔架上一言不發。
作為昔日同僚,巴泰很想過去安慰范文程幾句,可他又能安慰什麼?
過去後範大學士除了罵他個狗血淋頭,又能做什麼?
他又不能替范文程求情,誰讓叛軍名單上第一人就是范文程呢。
輕嘆一聲後,巴泰讓前番同叛軍接觸的兵部侍郎牛萬程出城通知叛軍可以交換。
牛萬程剛走,巴泰的視線又被吸引了。
這回吸引他的不是人,而是放在馬車上的一口黑棺材。
“那口棺材是怎麼回事?”
巴泰好奇詢問身邊的官員,被告知是洪承疇的棺材。
“胡鬧,誰把洪大人的棺材運來的!人都死了也不放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