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說話時,王五隱約想到了一件事,結合張丹所說這些,越發覺得那布林尼很有可能就是吳三桂造反時想帶兵奇襲燕京,一舉端掉清廷中樞的那個蒙古王爺。
如果是的話,這個布林尼還真有可能為自己拉攏,從清廷的盟友搖身一變成為徹底勒死清廷的白綾。
真就是運氣。
布林尼趁燕京空虛發起千里奇襲,跟王五帶七千多人北上奔襲是一模一樣的戰略。
都是想打清廷個措手不及。
王五是幸運的,康熙在最不應該對鰲拜下手的時候下手,導致直隸的鰲拜黨羽為求自保要麼充當周軍的帶路黨,要麼讓開道路做壁上觀,最終讓王五靠著不多的兵馬成功突進燕京。
布林尼則是不幸的,不僅沒人替他讓路,還碰上了圖海和周培公的雙打組合。
運氣不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怪就怪布林尼是蒙古人,不是漢人。
否則,沒有王五,歷史也會發生巨大改變。
思索間,張丹說了布林尼的第三必反。
就是燕京的清廷已經實質被周軍困住,京畿地區已有不少地區向周軍歸順,這就導致清廷的中樞於此時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千載難逢的機會,布林尼豈能不動心?
“你打算以這三必反去勸說布林尼與我大周聯合?”
王五玩味看著張丹,如果對方真要以這三必反去說服布林尼,那這事多半要泡湯。
因為,布林尼沒有任何實質的利益。
“當然不能,”
張丹猶豫了下,向王五進言道:“想要布林尼反清,就得大將軍答應一件事。”
“什麼事?”
王五抬手讓親兵給張丹這個八品小吏奉碗茶。
茶到後,張丹卻不喝,且看著仍有些遲疑模樣,似乎接下來說的那件事不僅關係周朝命運,也關係他自個的前程乃至性命。
王五沒有催促,只是靜靜等著這個八品翻譯官開口。
屋內沉寂未有多久,張丹拿定主意,雙膝一屈竟是跪了下來,道:“小人想請大將軍以大周天子名義許他布林尼為蒙古大汗,並將關外割讓給布林尼!”
“嗯?!”
王五目中一道精光閃過,悶哼一聲猛的拍了一下邊上茶桌,兩隻茶碗同時為之震動,灑出幾滴茶水來。
“前明尚無割地先例,我大周又豈能割地!況關外乃我漢家故土,我數十萬將士無不視收復故土為己任,豈能再容故土落於胡人之手!”
王五是真氣,氣這張丹口不擇言竟要勸他這收復燕京的第一功臣做那割地的賣國之人。
真應了這事,吳週中樞如何看他,天下人如何看他!
現時關外便如當年的燕雲十六州,他王五可不能做第二個石敬塘。
會遺臭萬年的。
“大將軍息怒,小人所獻之策不過權宜之計,只需平定滿清,區區布林尼根本不足為慮!”
張丹被嚇的連磕了幾個響頭,說承認布林尼為蒙古大汗並割讓關外,完全是驅虎吞狼,借刀殺人之計,而非真的要讓那布林尼坐大成為漢人王朝的又一心腹大患。
原因同樣有三。
一是蒙古諸部除漠北、漠西外,漠南諸部皆親附滿洲人,尤其科爾沁等部更是滿洲人最忠實的盟友,指望他們背叛滿清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