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李爛的原因則是其父李國英是吳三桂的大恩人,當年如果不是李國英極力向清廷推薦,坐了幾年“冷板凳”的吳三桂不可能東山再起,從而平步青雲從平西郡王成為平西親王的。
有這麼一層關係,縱是吳三桂死了,其繼承者也一定會善待李家。
所以如果李爛肯挑頭,將來於吳周王朝必定飛黃騰達,封侯不在話下。
可惜蔡士英看錯了人,當其子蔡毓榮秘密找到李爛並表明來意後,李爛竟當場嚇的面無人色,半響之後直接把蔡毓榮攆出了家中,直言全當蔡侍郎沒來過,他也什麼都不知道。
見李爛如此膽小,蔡毓榮無奈只得去尋前陝西總督孟喬芳之子孟熊弼。
孟喬芳和吳三桂也是大有淵源,其任陝西總督時吳三桂被清廷從錦州重新啟用調至陝西平叛,孟喬芳作為總督對吳三桂支援極大,後來又上書向清廷建議由吳三桂駐防漢中以規取四川,從而使得“被困”西北數年之久的吳三桂能夠入川開啟世鎮雲貴之路。
要說李國英是吳三桂的大恩人,那孟喬芳就是吳三桂的引路人。
吳三桂對李國英、孟喬芳也是極為感激,逢年過節都派專使給兩家送禮,出手還很大方。
孟喬芳之子孟熊弼如今擔任漢軍正白旗副都統,於漢軍正白旗影響力很大,哪怕其不肯挑頭但只要預設漢軍聯合,那漢軍正白旗這一塊基本就不會有反對聲音。
途中經過鑲黃旗居住區域時,蔡毓榮無意間想到一人,此人就是原明朝延平王鄭成功的部將施琅。
施琅這人一開始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部下,鄭芝龍降清後施琅選擇追隨其子鄭成功抗清,任鄭成功麾下左先鋒,為鄭成功部下最為知兵善戰的驍將。
順治八年清軍馬得功偷襲廈門,守廈門的鄭軍主將鄭芝莞驚慌棄城潰逃,眼見廈門就要淪陷,施琅不顧自身安危率領身邊衛士六十餘人奮勇抵抗清軍,結果竟將清軍主將馬得功的弟弟斬殺,馬得功本人也險些被活捉。
最終在施琅帶領下廈門軍民成功將清軍擊退,從而保住了鄭家的大本營。
由此可見施琅強悍。
結果如此大的功勞鄭成功卻只賞了施琅200兩白銀,同時還莫名其妙剝奪施琅的兵權,並且不願採納施琅提出的正確謀略。
每次鄭成功領軍做的決定都被施琅認為不對,鄭成功卻聽不進施琅意見,結果事後證明施琅意見才是對的,他這個主上是錯的。
然而越是如此,鄭成功就越是疏遠施琅,施琅一氣之下剃光頭髮想去當和尚,導致雙方關係迅速惡化。
次年原施琅部下曾德見施琅失勢,便利用過去同鄭氏一族的關係在鄭成功麾下謀了個親隨,此後仗著自己是國姓爺親隨身份屢屢對施琅不敬,氣的施琅直接把曾德給砍了。
鄭成功誤以為施琅要反,旋以商量出軍機宜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顯,又將施琅同其父親施大宣拘捕。
施琅在一些同情他的將領和百姓幫助下逃回大陸,鄭成功得知後怒不可遏就將施琅的父親和弟弟處斬,導致施琅對鄭成功恨之入骨,就此投靠清廷同鄭氏為敵。
降清後,施琅先後出任副將、總兵、水師提督,其為官清廉,善待士卒,以致家徒四壁,窮困潦倒。
任福建水師提督期間,施琅還不斷上書清廷建議速出兵徵臺,以免養虎遺患。
因湖廣戰事反覆,清軍難以騰出手來對付臺灣鄭氏,鰲拜便將施琅主張壓了下來,並將施琅從福建調到燕京出任內大臣,省得在福建天天上書攻臺叫人心煩。
施琅從福建來京時,就是蔡毓榮親自去給施琅辦的出任內大臣手續。
內大臣是僅次於領侍衛內大臣的侍衛親軍統領,人選從來都是從上三旗任命,並且都由滿洲人出任。
施琅以漢軍鑲黃旗人出任內大臣,看起來是無尚榮耀,實際卻是變相的閒置,因為他這個內大臣連辦公地點都不能去,只能在家閒居。
不知道是鰲拜刻意刁難,還是發放俸祿的官員把施琅這個內大臣給忘了,導致施琅常常領不到俸祿,其又沒有積蓄,為了養活一大家子,施琅的妻子竟然放下身段主動到外城的裁縫鋪給人家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
蔡毓榮對此有耳聞,也有心幫施琅一把,只是他在將施琅境遇跟鰲拜提過後,對方卻是置若罔聞,根本沒有給施琅補發“工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