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知道吳三桂死訊的是堅守汝寧差點向吳軍投降的河南總兵王普。
訊息是原清湖南按察使,後被吳三桂任命為刑部侍郎的王懷義偷偷送出。
初始,王普還不太敢相信吳三桂就這麼死了,因為實在太過突然且無法確定真假,故不敢冒然將這一訊息傳回朝廷。
萬一訊息有誤,那他王普可就是犯了欺君大罪,再有十顆腦袋也不夠砍的。
但兩天後,圍困汝寧長達幾十天的吳軍突然大舉後撤退到信陽,這似乎能佐證吳三桂已死,否則吳軍豈能輕易撤軍。
半信半疑間,更多關於吳三桂死訊的訊息傳到了王普耳中,訊息來源幾乎都是吳三桂任命的吳周官員,其中不乏尚書級別的。
這些人也多是迫於形勢投降吳三桂,現在吳三桂死了,這些官員自然想到吳周王朝很有可能就此短命而亡,如此當然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確認吳三桂真死了的王普,激動之下趕緊將吳三桂死訊快馬傳至河南巡撫處,同時不忘把幾個知道自己曾有意開城降吳的軍官秘密殺害,免得這些人洩露此事給他王總兵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河南巡撫夏自德接到王普急報後,先是整個人在那發了好一會呆,繼而便狂笑不止,左右不解問撫臺大人何故發笑,夏道:“天不亡大清,大賊已死,已死!”
當訊息被夏自德八百里加急傳到燕京時,內閣值房內的鰲拜同遏必隆等人正在就達素慘敗一事研究對策。
值房內氣氛可謂極度壓抑。
儘管事先知道達素被叛軍迷惑,誤將西線叛軍當作吳三桂主力,致使東線叛軍主力長驅直入在郾城大敗關外八旗,但誰都不認為以達素的本領會被西線的叛軍偏師擊敗。
然而,事實是達素全軍覆沒,本人也為大清盡了忠。
達素到底怎麼敗的,這仗又是怎麼打的,燕京毫不知情,相關奏報上對此也說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擊敗達素的正是險些成為鰲拜孫女婿的悍賊王五。
各方奏報中反覆出現的王五名字,如同無數根針同時刺向鰲拜心臟,讓他惱怒之餘不禁後悔當初不應該悔婚。
如果他不悔婚,哪有後來的事,甚至於吳三桂都未必有膽造大清的反。
弟弟穆裡瑪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一邊抽著旱菸,一邊埋怨哥哥就不該悔婚,說的鰲拜心頭無名肝火升起,一掌拍在桌上。
嚇的穆裡瑪一個激靈,手中菸袋差點失手掉落在地。
遏必隆趕緊打圓場,指達素的全軍覆沒讓清軍在河南除了安親王嶽樂率領的那支包衣大軍外,再無建制可用兵力。如果嶽樂不能達成戰略目的切斷東線叛軍,自荊襄方向進犯的西線叛軍肯定會移師同東線叛軍合力對付嶽樂大軍。
“若讓叛軍東西會師,屆時,叛軍不僅在兵力上佔據優勢,士氣更是高昂。嶽樂雖說是我八旗有名賢王,也能征善戰,但其統領的畢竟是臨時徵召的幾萬包衣奴才,很難說能頂得住東西兩線叛軍的同時進攻。少保,萬一嶽樂也敗下陣來,就算有黃河天險恐怕也擋不住叛軍北上腳步”
局面壞到這份上,遏必隆也是憂心忡忡,真讓吳三桂個狗賊得了天下,他們這幫人哪有臉去見太宗皇帝和先帝。
前線戰事的不利也讓鰲拜一黨承受著巨大壓力,吳三桂的叛軍過了黃河,很難說鰲拜還能壓得住蠢蠢欲動的反對勢力。
兵部尚書噶禇哈鑑於中原戰局已到了無法挽回地步,建議鰲拜趕緊調蒙古人入關平叛,要不然叛軍一旦渡過黃河朝廷將無兵可御。
遏必隆為大局著想也顧不得蒙古人入關是否會是太皇太后的依仗,當下勸說鰲拜徵調蒙古兵入關。
他們與宮中的矛盾再大,總大不過同吳三桂這個小人的矛盾。
在眾人連番勸說下,鰲拜不得不以小皇帝名義下旨徵調蒙古各旗兵馬入關平叛,調察哈爾護軍驍騎兵8000,再調蒙古四十九旗離燕京較近的科爾沁十四旗、敖漢四旗、奈曼三旗、克西克騰兩旗、歸化城十旗,共計32000餘人由年僅十九歲的順承郡王勒爾謹帶領增援河南。
勒爾謹是禮親王代善曾孫,順治九年其父勒克德渾去世後由勒爾錦承襲順承郡王爵位。
這也是繼康親王傑書後燕京派出平叛的第二位帽子王。
嶽樂雖是安親王,但卻不是世襲罔替的帽子王。
用勒爾謹領軍也是鰲拜對外釋放的“團結”之意,希望八旗上下、朝堂內外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攜手共渡難關,而不是坐看他鰲拜笑話,坐看大清敗亡。
但勒爾謹畢竟年輕,之前同康親王傑書一樣都沒有領軍經驗,為了確保勒爾謹不會犯下同傑書一樣的錯誤,遏必隆建議由早年因為屠城被降爵為固山貝子的尚善輔佐勒爾謹,並恢復尚善良當年被奪去的多羅貝勒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