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朱三身先士卒,城上的守將鄭天均也是親自督陣。
雙方都清楚誰能搶下這處缺口,誰就是今天的勝利者。
圍繞缺口的爭奪極其殘酷血腥,近戰之後雙方更是血肉搏殺,大刀長矛之下到處都是殘肢斷臂,如同一處屠宰場。
為了能將吳軍打退,鄭天均將自己的親兵以及最後一支約四百人的“機動兵力”投在了這處缺口,雙方士兵殺到最後因為擁擠在一起無法揮刀,只能各自用盾牌拼命往前頂。
彼此爆發的吼叫聲幾里外都能聽的一清二楚。
由於雙方近距離廝殺在一起,導致城牆上面的清軍都不敢隨意放銃,更不敢將石塊往下丟擲。
激烈的拼殺使得缺口處屍體層層疊疊,一層連著一層。
這一幕讓遠處觀戰的王五也是心驚,終是理解之前北府兵為何損失會那麼大,也理解了當年為何十萬順軍攻不下只有三千人防守的荊州城。
二十多年前以鄉民組成的江陰守軍,為何又能在十幾萬清軍攻擊下堅守了八十一日!
說到底,守城一方相對攻城一方所佔的優勢真的太大了。
同時也心生困惑,如果說城中守將鄭天均抱著與城共存亡誓死不退念頭堅持到現在,其手下營兵怎麼也不退的。
人,沒有不怕死的!
何況北門那裡王五還給清軍留了條“生路”。
答案,並不是鄭天均這個漢軍八旗出身的總兵愛兵如子,使得士兵願與總兵大人同生共死。
而是臨清不同於其它地方,這地方有駐防八旗。
因此出征的臨清綠營兵如果敢拋棄上官逃跑,他們的家人一定會被髮給駐防八旗為奴。
本質上同新野居民因為擔心吳軍屠城這才拼死幫助清軍守城一樣。
人一旦有顧慮,有恐懼,那就身不由己了。
反觀沒有多少顧慮的綠營兵逃跑和投降就“自由”的多。
儘管南門清軍拼死封堵,在吳軍巨大的兵力優勢下,勝利的天平毫無意外向著吳軍傾斜。
鄭天均想從其它方向調兵過來,可東門、西門的喊殺聲一點不弱於南門。
攻打南門的忠武鎮並非只盯著缺口攻,同時也在攻打其餘方向,導致鄭天均根本無法抽調兵員加入這場缺口爭奪戰。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幾名渾身浴血身披鐵甲的吳軍死士終是攀越屍堆,將一面軍旗插在了上方。
如同決堤般,黑壓壓的吳軍將士順著缺口湧進了城中。
雖然東門和西門仍在清軍手中,但鄭天均知道大勢已去,在幾名親兵保護下逃到城中一處民宅,喘息之餘,發現親兵們給他找了一身百姓衣服,顯然是希望他這個總兵大人能夠換衣服逃跑。
“大人!”
幾名親兵跪在鄭天均面前,懇求他把衣服換上。
“你們可以走,我不能走。”
鄭天均苦笑一聲,他不是不想逃跑,但他真的不能逃,因為那樣會連累他的兒女,尤其他的女兒已被內務府選為秀女。
如果他在逃跑途中被叛軍俘虜,那他有望成為皇帝嬪妃的女兒一定會受到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