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到議事廳時,汪士榮正在喝茶,也不廢話,開門見山將此行收穫大體說了下。
關於永曆政權餘部是否同吳三桂的三太子政權“合併”一事,襄陽各方意見不一。
“韓王與我說道,只要威宗後人確在大元帥處,大元帥也確係擁戴威宗後人興明討虜,他願渡江與大元帥一會。”
聽完汪士榮的話,王五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哪來的威宗後人。
汪士榮解釋說滿清入關後給崇禎帝上的廟號是“懷宗”、諡號是莊烈帝。
但這個廟號和諡號其實都是偽號,不為明朝歷屆政權承認,如弘光政權給崇禎上的廟號先是“思宗”,後來又“毅宗”,諡號則是孝烈帝。
隆武政權成立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又將“毅宗”廟號為“威宗”。
永曆政權承認隆武政權的正統法理,故而永曆朝臣對崇禎的稱呼便是“威宗”,清廷那邊則是以懷宗呼之。
聽了汪士榮的解釋,王五才恍然大悟,原來前世對崇禎“懷宗莊烈帝”的叫法是錯誤的。
弘光政權給崇禎上的廟號“毅宗”和諡號“孝烈帝”相對客觀合理。
威宗?
有點八杆子打不著。
終崇禎一生,無半點威風可言。
歷代君王也沒有以“威”為廟號的,不知是褒還是貶。
多半是貶。
畢竟隆武帝朱聿鍵之前為唐王時因清軍入關直逼燕京,一心想勤王的朱聿鍵不顧“藩王不掌兵”國規,散盡王府錢財招兵買馬自率護軍千人從南陽北上勤王,途中和農民軍打了幾仗互有勝負。
結果卻被大怒的崇禎派兵圍剿,下部議廢為庶人,令錦衣衛將朱聿鍵關進鳳陽監獄,又改其弟朱聿鏼為唐王。
朱聿鍵高牆圈禁期間,鳳陽守陵太監索賄不得,用墩鎖法折磨,朱聿鍵病苦幾殆,差點死在牢中。
在獄中一直被關到崇禎死,弘光即位才被放了出來。
如此折磨,如此寒宗藩之心,朱聿鍵豈能不報復崇禎。
至於韓王為人王五深知,一句“正衣冠、復社稷者為天下共主”就足以表明韓王心跡。
真正大公無私一心為天下的那種。
因此韓王為抗清大局著想願意去吳三桂處並不出王五所料。
但也知道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果然,汪士榮緊接著說永曆政權委任的部院洪育鰲和監軍潘應龍只同意和吳軍合作抗清,但堅決反對韓王去吳三桂那裡,同時也不相信威宗還有後人在這世上。
監軍潘應龍當著汪士榮面聲稱所謂朱三太子根本就是假的,倘若世上真有朱三太子,何以二十多年默默無聞。
又說當年弘光南渡時便有假冒三太子一事,今日三太子再現,焉知背後是否有人搞鬼。
雖沒有明言吳三桂,卻是句句直指吳三桂哄騙天下人。
“那位潘公公說大元帥若是真心擁戴明室後人興明討虜,可從韓王、東安王、魯世子、寧靖王等親藩選取,總之,這位潘公公就是不信那位三太子。”
說到這,汪士榮苦笑一聲,他也懷疑這位朱三太子根本不存在,不然為何大元帥不將這位三太子帶在身邊秘密撫養,反而起兵後才火急火了的去尋呢。
這跟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