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辦錯了不要緊,只要還有彌補的機會就行。
人死不能復生。
又不能真讓汪士榮就這麼去“告發”自己,導致荊州同昆明關係破裂,那王五隻能使出殺手鐧——搶佔道德制高點。
或者說站在道德制高點要挾汪士榮配合。
他知道汪士榮一定會配合。
原因無它,這位汪先生是對吳三桂忠心耿耿,但同樣也是吳三桂麾下三大謀士中最鐵桿反清的那一位。
其之所以同方光琛、劉玄初被清廷大肆抹去生平事蹟,甚至被後世文人編排為被漢奸周培公罵死的小丑,不過是因為吳三桂敗了。
成王敗寇而矣。
而且其本人命運也有點悲劇。
起兵之初作為吳三桂特使前往西北被王輔臣這個二五仔給坑了,根本沒有發揮空間。
不然,作為替吳三桂主持西北大局的重要人物,將來於吳周王朝至少也是個朱升、劉基的角色。
封公封侯的人物。
從汪士榮個人角度來看,其之所以不斷勸說吳三桂反清,併為之出謀劃策,也是想出人頭地建功立業,在歷史舞臺上留下屬於他的濃墨一筆。
這是有才能的人天性。
大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思。
如果吳三桂不反,等待吳周集團的必然是削藩。
吳三桂可能去遼東做個富家翁就此終老,其麾下這幫謀臣武將恐怕就沒幾個能善終的了。
削藩就是奪兵。
沒了兵權,平西藩的既得利益集團就是清廷眼中的待宰羔羊。
因為他們在雲南這些年太肥了。
何況這幫人在清廷眼中本就都是一幫反覆之徒。
依清廷的德性,吳三桂一旦交出兵權願意撤藩,其部下十個得死九個。
所以不管是為中國還是為個人,都註定這個投靠吳三桂才幾年的關西才子只能拼命推動吳周集團起兵反清。
如此,不僅能真正出人頭地,也能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更大。
如果說三大謀士中,方光琛如果立場偏左,劉玄初立場偏中,那汪士榮就是典型偏右。
極端派的那位。
吳三桂能將汪士榮派到荊州,本身就說明這位謀士的政治立場。
否則大可派劉玄初過來。
畢竟劉玄初與王五之前在夔東有過接觸,也有過一次短暫的合作。
既然是吳周集團的鐵桿反清派,汪士榮必然希望吳三桂早日起兵北上。
越早越好。
如此,王五隻需要佔住大義,拿捏住汪士榮的“軟肋”,就能迫使汪士榮無條件配合。
只要汪士榮肯配合,那對於日後吳三桂死後的吳周政治格局就將起到重要作用。
吳應熊和嫡子吳世霖是必須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