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出襄陽給忠貞營?
王五不著聲色的看了眼似乎站在他角度考慮,實則卻是替吳三桂打算盤的汪士榮。
襄陽為中原南下之門戶,只要清廷還想實現所謂的“大一統”,那必然不會坐視明軍在荊襄盤踞,進而重燃已經平息多年的抗清烽火。
如此,不管是鰲拜當政,還是小麻子親政,襄陽都必然為眾矢之的。
王五讓張天望想盡辦法破壞河南鄧縣方向進入均化、谷城的驛道,便是準備在襄陽再來一出保衛戰。
當年南宋呂文煥堅守襄陽城六年,雖襄陽最終被蒙古軍隊攻破,但也是戰爭史上的防衛奇蹟。
王五不需要守六年,只需要一年,甚至半年即可。
襄陽和荊州作為重鎮,城防設施相當完善,且有漢水為依,又有樊城為牛角之勢,清軍縱是有紅夷大炮,想要拿下襄陽也得撞個頭破血流。
明末以來襄陽一共失陷了三次。
第一次是被張獻忠義子李定國二十騎智取;
第二次是左良玉被李自成嚇跑,順軍直接拿的空城;
第三次則是王五效仿李定國用歸附的滿洲大兵詐開了襄陽城。
這三次,襄陽都沒有發生任何保衛戰,以致很多人將襄陽從重鎮名單中下意識給抹掉了。
實際強攻襄陽的難度並不亞於長江畔的荊州。
城中只要有幾千頑強誓死不降的守軍,清軍就得出動十萬大軍圍攻。
燕京現在還能拼湊出十萬大軍麼?
理論上是能,實際卻是不能。
因為,吳三桂來了。
汪士榮雖沒有明言吳三桂即將起兵,蛛絲馬跡卻表明王五這位強行攀附的老丈人已經在磨刀了。
只要孫子到位,爺爺肯定要拔刀。
吳周集團一旦開動,西北的陝甘清軍就得面臨吳軍攻擊,根本不可能再在湖北境內“剿匪”,屆時陝西提督陳福不撤軍,西安城恐怕都保不住。
湖南、江西等地的清軍,乃至長江以南忠於清廷的兵馬都要被吳軍牽制,廣東尚家、廣西孫家、福建耿家,包括臺灣鄭家要是再“群魔亂舞”,清廷別說調大軍攻打襄陽了,能在襄陽與王五形成對峙局面估計都吃力。
局面到這一步,才是抗清大業走向成功的基礎。
這也是王五為何向吳周集團“示好”,又不擇手段給自己弄了個平西王女婿身份的原因所在。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妥協。
為了抗清的妥協。
既然局面會因為吳三桂動手發生鉅變,王五當然不想與虎帥、袁帥他們再次“分裂”,仍就各走各的路。
他意與忠貞營餘部重新整合,將原本東西兩支明軍併為一支,從而實現抗清力量的再一次凝聚。
雖然這個力量弱於清廷,也弱於吳三桂,甚至連廣東尚家、福建耿家也不如,起碼比過去要強出無數倍。
畢竟,明軍有了一塊可以真正發展的根據地。
地方不大,幾個府(市而已,卻位於天下中心,有逐鹿中原的資格。
怎麼也比夔東那鳥不拉屎的地方強。
一旦雙方重新整合,政權(官府)方面,王五計劃由洪部院主持,畢竟這位本就是文官之首,於具體政務的處置經驗不是王五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