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大量明軍士卒加入,以農民為主的順軍不可能在戰場上連連取勝,也不可能從一支流寇轉換為一支可以同明、清同時對抗的正規軍。
靖國公袁宗第對此不置可否,從情感角度出發將這些禍害明軍婦孺的綠營兵殺光肯定是大快人心的,但從現實角度出發,似乎有些不太理智。
關鍵時候,剛剛去看望王五回來的部院洪育鰲當場問了虎帥一句:“臨國公,難道你要讓南安侯和復國的舊事再演一遍麼?”
此舊事自然是指降兵作亂導致郝搖旗和李復國兵敗被擒一事。
要不是那些收編的降兵突然發難,以郝搖旗的勇猛、李復國的鎮定,明軍豈能敗的那麼慘。
“非常時期,當行非常手段。”
文人出身的洪部院甚是果決,認為眼下明軍雖然重創追擊的陝西綠營,但並未脫離險境,且自身傷亡極大,不客氣的說已經到了滅亡邊緣。
因此在安全沒有得到保障之前,明軍實在是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萬一在東進途中降兵再次作亂,由此引發的後果誰能承擔,誰又能承擔。
不是一定要殺降,而是不得不殺降。
不殺,將這兩千多降兵放回去,轉頭便又是明軍的大敵。
“罷了,論決謀大事我不如部院,總是婦人之仁。”
想到郝搖旗的教訓,虎帥不再遲疑,將處決降兵一事交給了總兵應紹和左都督郭升。
應、郭二將也無二話,立時就去安排。
只明軍如今兵力不多,如何一次性處決人數近乎相等的降兵呢。
應紹有些犯難,郭升提議將降兵按不同隸屬分處之。
即讓降兵自己解決降兵。
具體方案是讓臨鞏、延綏兩鎮的降兵殺固原和西寧兩鎮的降兵,之後明軍再對臨鞏、延綏兩鎮降兵動手。
如此一來可以節省人力和時間,二來也不必擔心一次誅殺太多降兵會出什麼差錯,給明軍增加不必要的傷亡。
之所以讓臨鞏、延綏兩鎮降兵先動手,原因是這兩鎮降兵人數較少,只有五百多人。
固原和西寧兩鎮的降兵卻高達兩千人。
應紹同意這一方案,當下將被俘的臨鞏、延綏兩鎮降兵召集到一起,明確告訴他們,只要他們動手去殺固原和西寧兵,那他們就會被明軍正式收編。
不服從,就是死。
臨鞏、延綏兩鎮降兵聽了應紹所言後,竟沒一個表現出憤怒,反而不約而同鬆了口氣,進而個個來勁,摩拳擦掌要替明軍收拾掉固原和西寧那幫傢伙。
有些降兵原本一直提著的心此刻也是徹底落地,似乎明軍不讓他們這樣做,反而會讓他們恐慌。
最主要的其實是他們從前常幹這種事。
換綠林說法,無非就是納個投名狀的事。
這種事,不天經地義麼?
就他們進山之後乾的那些人神共憤的事,誰敢信明軍不會報復他們,誰又敢信明軍會真的將他們當作自己人?
想要讓明軍相信他們,從而保住性命,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替明軍殺人。
通常兩個方式。
一是兵殺官;
二是兵殺兵。
兩鎮降兵的表現被應紹、郭升看在眼中,卻也留了一手,就是動手的降兵只發一把刀,甲衣、盾牌什麼的不發。
行動很快開始。
處決地點就在落步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