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源真的不會有事,王五閒的旦疼才會拿一個某局的辦公室副主任開刀。
於這些世代紮根的小吏而言,地方保護主義才是他們的安身立命所在。
所以在他們身上實難追究漢奸罪名。
倘若個個追究,豈不是連剃髮蓄辮為清軍提供錢糧人力的百姓都要殺光?
因為,本質上百姓給清廷出的每一分錢糧都在加速抗清隊伍的滅亡。
事情當然不能這麼看。
何為順民,何為難民,何時宜粗,何時要細,王五還是分得清的。
王五也需要地方小吏為他辦差。
甭管哪個年代,官府統治的基礎就是吏員。
沒有辦事的吏,再大的官也是一事無成。
截至目前為止,除了荊州城,明軍在其它地方都未能建立有效統治。
一切都是權宜。
畢竟,佔領時間太短。
如漢陽、漢川等地都是啟用的原清朝官僚體系,明軍能不斷取得勝利,這個舊官僚體系就不會崩盤,但要明軍稍遇挫折,則舊官僚體系必然反噬明軍。
李自成當年的教訓猶在眼前。
王五不是不知道這個教訓,但偏偏眼下也只能重複李自成的老路。
幸運的是,由於人口的大量減少,使得王五有足夠土地用來二次分配,因此不必擔心“地主階級”的反攻倒算。
也就是無須打土豪分田地與地方士紳豪強利益產生直接衝突,就能實現控制區內的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廬,老幼有從依。
當然,這需要時間,也需要一套可以完整領會其意圖並落實下去的官僚體系。
在其授意下,留守荊州的汪士榮正在為明軍貼身打造一套符合明軍實際的統治體系。
這套體系的根本其實就是後世的“皇權下鄉”。
將政權直接延伸到鄉村,以動員一切人力、物力使明軍同控制區內的百姓結成利益共同體。
這年頭人少,識文斷字的更少。
如此,原衙門裡的那幫書辦小吏就成了王五政令最好的執行者。
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他領導的明軍文盲率可謂百分之百,眼下根本不可能從軍隊中抽調人手接管地方政權。
能馬上奪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原因便在這裡。
清廷能夠有效建立對中國的統治體系,便是因為全盤接手明朝遺留的官僚體系。
靠著大量明朝官吏穩固了其統治。
因此,王五也必須效仿清廷“大包大攬”,重用乃至破格任用各地的原官僚體系成員,而不是大刀闊斧的搞地方清洗。
那樣,會讓明軍連基本的賦稅賬冊都做不出來。
這個趙福源看著也算機靈,王五身邊正缺少一個整理、書寫並儲存校驗公文的“秘書”,便想將其帶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