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消滅困擾朝廷十幾年的西山老順賊功勞,可不比收復襄陽城來的低。
茅麓山的明軍一旦被消滅,對襄陽、荊州的王五集團肯定也是重大打擊,士氣上肯定會被削弱。
一個合格的統帥,除了考慮如何為己方獲得最大利益外,也要考慮失敗會源於哪些方面。
哪怕是極其渺茫的可能,也要加以考慮。
王五沉思片刻後,對眾人說了這麼一句話:“只要腦子活,辦法總是有的。”
被姐夫任命為忠勇營指揮率部前來襄陽駐守的李斯好奇問道:“將軍的意思是?”
“既然胡全才擔心自己就這麼被放回去有可能被清廷認為通敵,那麼咱們就換個法子讓他沒有顧慮的回去。”
王五一慣理念是凡事要替對手考慮,只有解決了對手的後顧之憂,雙方才有可能在“求同存異”這一原則下進行有條件或是有限度的合作。
有第一次合作就有第二次合作,合作機會多了、順手了,那合作很自然就會變成合夥。
時間由不得王五做其它考慮,襄陽城現有兵力不過三四千人,就算張天望部趕到也不過七千人左右,這點兵力用於守襄陽都困難,何談大舉攻打西線清軍,所以必須透過其它手段解救被困的根據地軍民。
也就是必須要取得胡全才的配合。
王五告訴李斯等人他正與陝西方面接洽,準備用手中的俘虜固山貝勒董額、輔國公特爾親等滿洲宗室換取被抓的明南安侯郝搖旗、臨國公世子李復國等人。
李斯立時就懂了,不由點頭道:“將軍的意思是在交換俘虜名單中加入胡全才的名字,這樣他這個巡撫大人就不用擔心被清廷懷疑了。”
王五說是這麼個意思,講完看了眼上官儀:“你也在交換名單中。”
聞言,一直擔心自己被釋放後怎麼跟朝廷交待的上官儀內心立時狂喜,就差當眾給眼前年輕的賊將軍磕頭了。
為了落實此事,王五決定同胡全才面談。
“換俘?”
一開始愛理不理的胡全才聽了王五的意思後大為意動,下意識從床上坐了起來,旋即搖頭說陝西方面未必會同意換俘,就算陝西方面同意,燕京可能也不會同意。
因為這種事情過去從來沒有過。
“過去沒有,不代表現在沒有。”
王五沒有多說,只問胡全才是否願意以戰俘身份交換回去。
猶豫片刻後,胡全才微微點頭。
雖然做好殉國甚至在明軍這裡做一輩子牢的心理準備,但能沒有顧慮的回去沒理由賴著不走的。
就是不知燕京那邊是否同意換俘。
對此,胡全才心裡頗是打鼓,不過有希望總比沒希望的好。
見胡全才預設此事,王五便開門見山道:“我為大人解決了天大難題,大人難道不回報我一二?”
說完命人取來紙筆,希望胡全才能給張天福寫封信,不是讓胡全才下令張天福暗中放開口子讓明軍出來,而是讓張天福暫停對明軍的攻勢,好讓明軍有喘息之際先全力應付北線的陝西清軍。
只要胡全才肯寫這封信,那雙方就有進一步合作的基礎了。
進一步合作自然是暗中開口子放人。
胡全才卻似乎知道王五的意圖,坦言自己作為俘虜,實際指揮西山清軍的漢軍副都統張天福不會再服從他的軍令,因此別說寫一封信了,就是寫十封張天福都不會答應。
而且他以戰俘身份交換回去後,能不能繼續當湖北巡撫都是問題,又怎麼可能如王五所願“放人”呢。
這一點王五倒是疏忽了,確是沒想過胡全才回去後還能不能當巡撫,不由眉頭微皺。
如果胡全才起不到任何作用,那放不放就沒有意義了。
正欲起身與眾人重新商議時,胡全才突然開口說了另一件事,就是朝廷新任徵南大將軍達素已經到達河南境內,日前曾多次派遣使者到鄖陽。
王五悶聲道:“我知道達素來了,但襄陽現在我手中,他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