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能夠再向荊州派來不低於兩萬的滿漢八旗兵,另外就是趕緊從其它地方抽調水師前來,確保開春後能夠一鼓作氣拿下荊州城。
當然,也沒少大罵湖北地方官吏的無能,說就是地方官吏的無能才導致前線將士連頓熱飯都吃不上。
沒說自己指揮有什麼失誤,事實上的確和傑書沒有關係。
要怪,只能怪貝勒董額和賊老天。
燕京的鰲拜縱是看不上鬍子沒長全的傑書,也知此役關係重大,倘若傑書大軍再敗,那就連他打包票說不會反的吳三桂有可能也要蠢蠢欲動。
就跟當年李成棟在廣東造反,大江南北一下跟著反了好多綠營差不多。
鰲拜承認自己為了抓權搞黨爭,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奸臣,而是將自己視為大清真正的掌舵人,也是大清最大的忠臣。
如此心態下,鰲拜肯定不會掣肘傑書,又或臨陣換將,一來傑書是宮中的太皇太后欽點,他鰲拜雖然帶兵進宮“欺負”過太皇太后,但那是為了誅殺小人蘇克薩哈的無奈之舉。
主觀上,他鰲拜並沒有逼宮的念頭。
現在朝堂徹底被他掌控,沒人再跟自己做對,於公於私、於情於理,對太皇太后多少還是要給些尊重的。
二來若是換了傑書,朝野上下除了被強行賦閒在府的安親王嶽樂,還有誰有資格接替傑書?
放嶽樂出來,跟讓他鰲拜自縛雙手到宮中請罪有什麼不同。
派老二卓布泰去也不現實,因為前番把西山戰事搞砸了的是他另一個兄弟穆裡瑪,這要再派他兄弟掛帥,八旗上下能沒意見。
思來想去,鰲拜也只能無條件支援傑書。
讓內閣以小皇帝口吻給湖廣總督張長庚下了道聖旨,語氣同樣嚴厲,大意讓張長庚火速解決“江患”,協調各地打通交通線,確保前線將士的物資供應正常。
不過沒說讓張長庚“下崗”的話。
有些事點到為止。
湖北巡撫胡全才是傑書的人,佈政於養志也是禮親王府出來的,要是將張長庚換掉,那湖北從上到下可就都是禮親王一系的官員。
鰲拜可不會便宜傑書。
另外,穆裡瑪也跟他大哥拍過胸脯說張長庚可信,同樣的話他也說過王五。
可能在大哥眼裡王五是反覆小人,但穆裡瑪一直覺得這事是大哥不地道,你要不悔婚人王五怎麼可能反。
擱他碰到這種羞辱也會暴跳如雷。
只事情已經走到這一步,穆裡瑪多說無益,也只能寄希望于傑書趕緊把荊州攻下。
病重中的四川總督李國英回信了,這封信寫的很是誠懇。
很有可能是李國英給大清的遺書了。
據說李國英最近已經開始動不動就昏迷,有人說這位總督大人可能熬不過明年開春。
若真就此去世,也是可惜了。
“久任巖疆,積勞病隕,深可憫惻。”
論功績,無論是當年底定四川,還是這兩年合討共討夔東諸賊,都屬李國英功績最高。
在給鰲拜的信中,李國英給出他對現今戰事的看法,卻與燕京方面的謀斷大為不同。
李國英說無論荊州戰事發展到什麼程度,哪怕大軍兵敗荊州,朝廷也絕不能撤出對西山進行包圍的兵馬,因為在李國英看來被圍著的老順賊要比突出來的小順賊還要可惡,且更為狡猾。
又說荊州乃是堅城,倘強攻不果便以少量兵力圍困牽制即可,剿賊重心還是要放在西山。
指西山有明韓王、部院、監軍、老賊,這些人才是明朝餘孽的根本,而荊州據孤守而守的小股叛軍只是枝葉。
根本被消滅,枝葉再是茂密,脫落也是遲早的事。
就差說康親王興師動眾大舉調兵圍攻荊州是本末倒置,完全顛倒了戰略重心。
最後才道重慶水師可用,但由何人統帥趕赴荊州,朝廷需要再議。
這話說的委婉,實際是指統轄重慶水師的四川總兵譚弘不太可靠。
為何不可靠,鰲拜心知肚明。
遏必隆也認為得防著譚弘,畢竟此人跟吳三桂關係太過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