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不太懂火炮,但知道火炮除了越多越好外,想要讓火炮發揮最大威力就必須集中使用。
因此,不僅下令將炮營所有火炮拉上荊州城牆,更從水營戰船上卸了一百多門炮運進城中。
荊州駐防八旗大老遠從燕京帶來的幾十門炮也被利用起來,連同先前繳獲最終安放在荊州城牆上的大小火炮多達五百餘門。
雖然一半以上都是威力不大的小炮,甚至還有很多類似迫擊炮的虎蹲炮,以及容易啞火炸膛的“老古董”炮,但如此龐大的火炮數量還是讓王五心裡感到無比踏實。
老話講有糧在手心不慌,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藥子這一塊也算充裕,至少能撐到年底。
主要是得益於前番對宜昌、歸州、武昌、枝江等地的搜刮,以及當地官員的“孝敬”。
某日一一巡視各門炮位佈防情況的王五,突然叫來炮兵專家王大竹等專業人士,結合這年頭火炮的實際特點,大膽提出“預設區”這一概念。
何為預設區?
相當於演練時所有火炮朝一個地方射,根據火炮程射遠近、彈著點方向再做戰術上的調整,從而達到在某個區域“炮擊飽合化”效果。
大白話就是在清軍進攻路上劃一塊地方,讓清軍傻乎乎的團在那挨轟。
清軍肯定不傻,怎麼會如王五願?
所以關鍵在三道壕溝上。
“炮擊飽合化”的前提就是這些看著平平無奇的壕溝。
為了讓清軍聽話的往一處集中,壕溝被動了手腳。
道理非常簡單,就是壕溝在不同區域的寬窄是不同的。
為了儘快透過壕溝,清軍絕不會傻乎乎的去填寬的,肯定要撿窄的填。
一條通道出來,兩條通道出來
一步步的,人潮般的清軍如小溪匯入長河一般,最終彙集到了王五給他們提前佈置好的“指定區域”。
哪怕明軍沒有開花彈,這般密集的飽合式實心彈進攻也讓清軍吃夠了苦頭。
沒想到城中叛軍火炮打的這麼兇的清兵不少慌不擇路掉進壕溝,幸運的頂著一身汙臭能爬上來,倒黴的直接就叫汙水下面竹樁扎的死死。
不遠處荊州城牆上的叛軍還在不斷炮擊,好像藥子不要錢似的。
隆隆巨響聽在清軍耳中如奪命梵音,聽在荊州軍民耳中卻是歡天喜地。
王五卻是依舊在城樓一動不動拿著千里鏡靜靜觀察清軍,右腿蹬在欄杆上,脖子上是一根紅布條,布條的另一邊連著千里鏡。
耳畔是兩側城牆上不斷傳來的炮擊聲,很響,很炸耳,但他能承受。
瞎子萬四和啞巴朱三一人用一隻手指在替王五堵耳朵眼。
千里鏡中,攻城的清軍明顯陣腳大亂,隱約看到有綠旗在揮動,可能是指揮官正在重新調整部署。
剛準備放下千里鏡,就見一名剛剛跑出飽合打擊區域的清軍把總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被一顆從天而降的炮子直接帶走腦袋,無頭的身體手持一把長刀尚仍就保留著一股“向我靠攏”的姿勢。
最近個把月荊州這一片沒下大雨,因而城外泥土很夯實。
明軍的炮彈砸落地面後,有的順著地面向前猛嗤,有的則是瞬間彈跳起來如慧星尾巴掃過。
掃中之人,無一不成爛泥。
被嗤中的人不是肚穿就是肢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