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到武昌是沿江而下,故而很快。
武昌到荊州則是溯江而上,相對就慢了許多。
王五這幾天在船上主要是研究長江水運和荊州製造局的事,另外就是同郭法廣等人商量荊州水師建設一事。
長江水運這一塊相關“調研”還在進行,負責的是一個叫王金為的人。
此人原先是武昌附近的魚販子,家境一般。
聽說攻佔武昌的明軍重金聘請會操舟、懂水性的漁民參加水師後,王金為被明軍開出的價碼吸引住,一咬牙便鋌而走險加入明軍水師。
好在,明軍未過多久就歸降了大清,讓同王金為一樣為重金所誘參加明軍水師的不致真就過那提著腦袋過日子的生活。
因王金為過去常去安慶、九江,也跟人去過江南,對長江水道情況較為熟悉,便被挑出帶往江南。
現正帶著十幾人在長江沿途各地碼頭“考察”。
考察重心是如何建立從荊州直到蘇淞口的水運系統,以及當地水運碼頭運營及管理現狀,涉及到的官府衙門管理情況之類。
說白了,王五的長江水運買賣其實就是在這年代成立一個長江貨運(客運)公司。
但不是民辦,而是公辦,且是壟斷性質的公辦。
也就是不允許存在競爭對手。
因此,如何將現有的競爭對手以及潛在的競爭對手吞併、打垮、削弱,就得依靠王金為他們考察的情報。
這也是為何王五當初要拉荊州將軍巴布林合夥乾的原因。
有八旗將軍名號,下游的地方官府和地方行會組織有幾個敢跟他們對著幹的。
真有膽橫不怕死的,王五不介意出動官兵剿滅。
長江水道,豈能沒有水匪!
當然,能合作是最好的。
畢竟水運這一塊除了組織者外,大多都是苦力。
王五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財,也不能讓人家苦力沒了活路。
最終可能會走漕幫路線。
就是將上下游所有與水運有關的勢力拉來一起幹,形成正規化的經營體系。
只不過幫會老大是他王都統。
若能在長江上下游形成百萬江工局面,再將手伸進漕運體系,不敢說江南重地唾手可得,一句話下去漕(江)工圍攻江南各級衙門也未必不成。
荊州製造局這一塊自是軍工生產體系。
造炮、造槍、造刀造箭,造鎧甲。
一切為軍事服務,除了質量第一外,自是更先進的要求。
如火銃這一塊,王五意在明式火銃基礎上吸收日本火槍技術,並參照西洋火器技術,打造一款更先進的火銃。
必須要承認的一點,眼下日本的火槍技術應該是世界第一流的。
明鄭方面就是大量採購日本火槍裝備。
負責這一塊的胡老二他們尚在江南沒有回來,但收穫已經不小,願意來荊州的“專家”有望超過百人。另外購買的各種書籍得用一條船來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