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這一辦法,湖廣目前營兵額定是六萬八千人,加上外省在湖廣援剿的客兵三萬,裁撤一半意味著至少四萬綠營兵得脫下兵服回家種田。
兵少了,餉就少。
餉少了,上上下下吃什麼,喝什麼?
難不成真拿那點死工資?
朝廷那邊暫時沒給出是否同意裁撤四川綠營的意見,張長庚卻認為多半板上釘釘了,因為這是李國英的提議。
相比他這個湖廣總督,朝廷更信任李國英這個四川總督,這三年對夔東明軍的戰事也一直是四川方面主導。
不過在外人看來,李國英此舉是想替朝廷節省軍費開支,讓幾萬拿刀的營兵回鄉拿鋤頭搞生產建設,以復民力。
張長庚卻認為李國英這是給吳三桂挖坑。
因為四川綠營多數人馬都是吳三桂的人在指揮。
這裁軍,其實裁的就是吳三桂的軍。
說不定很快朝廷就要對雲貴、四川的將領進行調整。
畢竟,朝廷防吳之心勝於防明。
果不其然,很快塘報就傳來,朝廷同意李國英的裁兵方案,同時調吳三桂部將嚴自明為廣東提督,劉進忠為潮州總兵,王進功為福建提督,馬寧為山東提督。
這四人都是吳三桂手下忠勇、義勇營的總兵官。
四川提督鄭蛟麟、總兵譚弘等人未調動,可能是因為“西山賊”未除尚需這些人出力原因。
如此明顯的人事調動,不知吳三桂是否還能忍得住。
想了想後,張長庚將情況通報了王五。
正在幫助荊州搬遷戶砍木頭的王五看到通報後,不由冷笑一聲對身邊的田文道:“這是陽謀,推恩令。”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廣東是尚可喜的地盤,福建是耿繼茂的地盤,山東則在京畿眼皮底下,所以這四個吳三桂的親信將領調任看著是升官,實際過去後都是光桿司令。
就算有實權,遠離吳三桂又是提督又是總兵的,吳三桂真要造反,這四人難道還真願意冒風險響應他不成?
人一旦離開了原屬的團體到另一處生活工作,那對原團體的歸屬感必然會下降。
王五猜測下一步清廷有可能往雲貴川安插釘子戶了。
印象中吳三桂起兵時殺過一個雲南巡撫,那就是清廷插過去的釘子。
至於李國英裁撤四川綠營一事,王五的看法同張長庚不同。
老張認為李國英是在給吳三桂挖坑,王五卻認為這是李國英替吳三桂在打掩護。
只要鄭蛟麟那幫吳三桂的嫡系將領仍把控四川綠營,那裁撤的必然是老弱病殘以及非嫡系。
所以這個裁撤只會讓吳三桂的人對四川綠營的掌控更強,而非削弱。
對山裡的三位老帥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
因為四川綠營是四萬五千人還是九萬人,明軍都打不過。
當日馬寶帶領的三千人倘若擺開架勢打,王五自認他那一千五百人毫無勝算。
雙方的裝備和素質差距太大。
多年封鎖讓明軍將士普遍營養不良,兵員也基本“老齡化”,根本不是有源源補充的“青壯”清軍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