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牛萬程這會談不上被王五策反,更談不上“通敵”,雙方只是處在互助階段。
這一戰,依靠“土坦克”這個金手指化解了清軍火器優勢,從而使明軍有足夠時間破壞清軍的排樁防線,並取得重大勝利。
有世襲“精奇尼哈番”爵位的左都督於大海,成為繼滿洲副都統杜敏之後第二個被明軍陣斬的高階將領。
戰後統計,此戰共擊斃(俘)綠營兵2700餘人,但明軍自身傷亡也達到了1200餘。
可以說是慘勝。
損失最大的是王五親自指揮的前營。
戰前官兵有一千人,如今不到五百,折損過半。
其餘各營傷亡不等,馬昌元的左營戰死256人,傷172人。
張天望的右營戰死170人,傷140餘。
後續趕來增援的後營損失不大,只陣亡26人,傷30餘。
袁宗第的親兵戰死了30餘人,總兵王一甲負傷。
傷亡比佔到了四分之一。
也就是生生被打掉了一營,軍官陣亡率亦達到了三成。
這對於根本無法獲得補充兵源的明軍而言,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然而這就是明軍現在的處境。
死一個,少一個。
戰術上的勝利只是延緩覆沒的過程,而不是改變最終結局。
除非,突出去。
戰略上的改變。
再現當年李自成、張獻忠的奇蹟!
突出去同清軍打運動戰也始終是王五堅定不移的目標。
隻眼下,他必須配合袁、郝兩位老帥將這支西線明軍殘部帶到李來亨的茅麓山根據地。
隨軍家眷連同百姓多達五六千人,不把這些人安置好,明軍根本沒有能力開展運動戰。
俘虜的綠營兵王五也無意殺害,後續牛萬程應該很高興接收這幫殘兵。
視線中,東進的家眷隊伍正趟著血水,冒著大雨埋頭東進。
所有人,包括老人孩子,都在默默前行。
沒有任何聲音,也沒有任何停頓,哪怕路邊堆積的屍體中有他們的親人。
不遠處的高坡上,一隊手持大刀的明軍正監視著下方搬運屍體的綠營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