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帝王的後宮是不允許他人進入的,可是為了自己的女兒他們決心要試一試,就算是散盡家財也可以,只要能夠見她一面!散朝之後,大臣跟匆匆的向眾人告別,急切想要趕回家中,這時,一位與他關係較好的同僚攔住了他,他的眼神之中帶著一絲猶豫、傷感、和悲痛,將大臣拉到了一處無人的角落,似是不想讓他人聽到他們的對話。
他想要張口說些什麼,話到嘴邊卻又說不出來,大臣見此,連忙問道“洪良兄,有什麼事情你就說吧,我還有急事”洪良聽此,看到他臉上那急切的表情,認為他知道了什麼,面露悲傷之色,語氣中也充滿著淒涼“少亭兄,節哀順變,你可千萬不要激動,保證自己的身體要緊”。
大臣(也就是少亭,接下來就將他喚為少亭)聽到好友洪良的這一番話,心中很是疑惑:他到底在說什麼呢?為何自己有些聽不懂?為何他們今日都有一些怪異?突然,洪良的那句話再次縈繞在他的腦海中:節哀順變、節哀順變、節哀順變……
少亭心中變的更亂了,他似乎知道了事情的答案,可是卻不敢、不願相信。他用著顫抖的語氣向洪良問道:“老友,你是不是知道了什麼?是不是關於穎兒的事情?”他話中的穎兒當然就是他的那個被送進後宮的女兒了。
洪良聽到他這樣問,心中暗歎了一聲,原來他們還不知道穎兒的事情,那麼現在我到底要不要與他說呢?他可知道穎兒對他的這位好友來說是什麼,可謂是掌中明珠,心中至寶,從小便寵愛著她,而穎兒也沒有讓他們失望,不僅容貌絕美,更是熟讀經書,精通禮儀,實乃大家閨秀的典範。
他們看到穎兒這樣就更加的高興了,就等著有一日能夠給穎兒找一個好的夫君,可是現在竟然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若是真的告知與他,恐怕他真的會做出什麼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可是若是不說吧,又覺得對不起自己的這位好友,洪良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旁的少亭見到洪良遲遲不願與自己說明,心中那股不好的預感愈發的濃厚,他臉上的情緒更是多樣有擔憂,有焦急,有恐懼……
“老友,你到底知道什麼快說出啊!”聽到他的呼喊,洪亮也做出了決定:反正此事他們早晚都是要知道的,是瞞不住的。“罷了”,他長嘆了一口氣,開始於少亭說。
“此事今日已經在朝堂之中傳遍了,那就是老友你的女兒穎兒身隕了!”轟隆,洪良的話對少亭來說就如晴天霹靂一般,他的臉上滿是不敢置信“什麼!”“老友你告訴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穎兒她不是在後宮中嗎?為什麼會身隕?”
洪良看到自己老友現在的模樣,不由得在心中暗歎一聲:真是造孽啊!“據說穎兒是在後宮中身隕的,自從穎兒進入後宮後,就受到帝辛的殘暴不仁,每日都以淚洗面,精神也日漸萎靡,最終她受不了這樣的屈辱,自盡了——”。
“什麼!”少亭發出一陣怒吼,面對這樣殘酷的事實,他是無法接受的。他的雙手緊緊地抓著洪亮的手臂,與其沙啞的說道老友,“這是真的嗎?”洪亮看到他的樣子,知道他很難接受這個事實,但是事實就是如此!看到少亭眼中的那一絲期盼,洪良的心有些猶豫了,不過轉眼他就將這一絲猶豫消除,語氣堅定地說道“沒錯”。
聽到洪良的肯定的話,少亭整個人就像是被雷擊中了一樣,愣在了原地。許久之後,他鬆開了洪良的手臂,一句話也沒有說,步履蹣跚的離開了。洪良知道他的心情很不好,沒有再多的打擾,靜靜地看著他走遠,不知為何,洪良看著少亭的背影,突然感覺他蒼老了許多,就像是一個遲暮的老人一樣。
少亭回到家中時,發現家中傳出陣陣哀嚎聲,哭泣聲,聽到這種聲音,少亭心中更加的悲傷了,心中升起了一股無名的怒火,他決定一定要嚴懲這些喧囂之人。
進入大殿中,他剛想出言呵斥這些人,卻看到了大殿中的地上放著一個物品,自己的妻子和家眷全部都圍在周圍哭泣。看到這一幕,少亭似是想到了什麼,連忙衝上前。果然,在眾人的中間,有一個妙齡少女躺在地面上。看到地上的這個身影,少亭伸出他那雙顫抖的雙手,顫顫巍巍將蓋在身影上的面紗取下,露出了她的面貌。
雖然她的面容憔悴,面色蒼白,沒有半點血色,但是也絲毫不影響她的美貌,無論是誰看到了心中都會不禁想到:連身隕之後都如此的美麗,她生前到底有多麼漂亮啊!
眾人看到突然衝上來的身影,剛想要出言呵斥就發現原來此人是他們的老爺,於是就將嘴中的話又咽了下去,不再說話了。少亭的妻子看到他回來了,一頭扎進他的懷中,開始放聲大哭。期間她還斷斷續續的向著少亭說道;“夫君,穎兒,穎兒她死了”。在這種悲痛的氣氛下,少亭也開始無聲的哭泣。
看到二人的模樣,其他人都悄悄地離開了,將這一空間留給二人。此時二人的心中都十分的後悔,他們當初就不應該讓自己的女兒進入後宮,他們覺得女兒的死與他們也有很大的關係。
看著女兒那消瘦、憔悴的臉龐,他們就可以想象得出自己的女兒到底承受了多大的屈辱,他們心痛啊!
悲痛過後,二人靜靜地坐在女兒的身邊,什麼話也不說。第二日,少亭早早的來到了朝堂之上,原本他家中有喪事,是可以不去朝堂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他還是執意要這樣。
朝堂之上眾人都對少亭之事有所瞭解,見面就說“節哀順變”,也只有一些與他交好的大臣才會出言安慰他。在朝堂之上,帝辛一臉悲痛的對著少亭說“對於少穎的死,寡人心中甚痛,但事已至此,愛卿還是節哀順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