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看胡一亭的表情非常認真,有些驚訝地問道:
“你們真的要買?
你們買得起嗎?”
胡一亭一聽這話,心從嗓子眼落回了肚子裡,暗暗抱怨:“特麼你丫開飯店居然還怕顧客沒錢付賬!”
哈羅德接著道:“完整授權的價格很貴,我認為你們作為一家來自中國的新成立的小型IC公司不可能付得起這筆錢。
不是我小看你們,胡,到目前為止,花錢購買ARM完整授權的公司只有GEC普萊斯半導體、德州儀器、三星半導體這三家,價格非常昂貴!”
胡一亭啞然,立刻醒悟到此ARM非彼ARM,後世那個擁有1000多家授權企業,320個技術授權合作伙伴的ARM還未誕生。
而且即使在後世,ARM多達320家技術授權合作伙伴中,也只有區區15家擁有完整許可權授權,可以被允許在ARM的技術專利基礎上,對指令集和架構進行改動增刪,形成自己的產品系列,如高通之流就是典型代表,後來華創也加入進來,從海思開始擁有了自主開發系列產品的許可權。
胡一亭明白,ARM的生存之道是一條開放包容的共贏之道。因為在計算機處理器行業,誰都無法獨立抗衡英特爾,ARM只有走這條路才能生存。
話說在傳統PC領域,半導體廠商一般有兩種路子可選。
首先是Intel那樣的,從頭到尾自己大包大攬,架構和晶片的設計、生產一律不依靠任何人。其實,Intel早期也對外提供過有年限的x86指令集授權,但很快就收了回來,只留有幾家美國本土的釘子戶,橫豎奈何不得只好捏著鼻子認了。
但英特爾這樣做是需要極其雄厚、全方位的實力做保障的,得有錢、有人、有技術,特別是在半導體技術日益複雜的將來,能這麼霸道壟斷的公司屈指可數。
好處當然也是很明顯的,不但能完全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脈,利潤也是極其可觀,Intel幾乎任何產品都可以享受非常高的利潤,想賣多少錢就可以賣多少錢,新款處理器產品上市時,毛利率全部是90%起步!
但在移動領域內,這種黑心壟斷模式就行不通了,因為處理器在PC系統中的成本佔比非常高,但是在智慧手機、平板機裡往往不到10%,甚至不足5%,你再費勁也掙不到多少利潤。這同樣是Intel在移動領域推廣困難的關鍵原因之一。
英特爾的暴利模式在移動領域根本吃不開,降價搶市場的話,又會打擊採用同樣技術的自家PC機處理器的價格,到時候人們就會問,為什麼使用一樣的技術,你在手機上賣的晶片比電腦上的便宜這麼多!況且英特爾的處理器在極低的功耗下效能比ARM要差得多。更何況幾乎所有半導體廠商都討厭英特爾,大家都明白,如果ARM死了,英特爾絕對會撕破臉露出那副一貫的貪婪無恥,最後把大家都逼得沒活路,所以幾乎沒廠家會在效能接近的情況下選擇英特爾的產品。
對於半導體廠商而言,英特爾是另類,另外一種路子才是主流,也就是無工廠模式(Fabless。
NVIDIA就是這樣,AMD實在耗不過Intel就也變成了這樣,重光公司目前也是如此。
這類企業只是自己設計晶片,製造則交給代工廠,比如臺積電、聯電、GlobalFoundries、三星電子。
好處很明顯,企業負擔很輕,自己只管設計就行,不用耗費巨資去興建晶圓廠、開發新工藝,但壞處同樣很突出:你設計出來了,能否造出來、即便造出來,是個什麼樣子你卻無法做主,得看代工夥伴的能耐。
這方面的教訓當然很多:臺積電40/28nm(奈米)兩代工藝最初都很不成熟,產能也是遲遲上不來,讓整個行業為之拖累;Glo工藝沒有達到AMD的預期水平,第一代FX/APU處理器的頻率和電壓就跟設計得差很多,28nm工藝吹了好久,拖得花兒也謝了才剛剛上路,結果迫使AMD一度放棄了整整一代的低功耗APU,不得不重新設計再去找臺積電,結果市場被英特爾搶得一塌糊塗,AMD差點就虧出心髒病來。
和以上兩種路子不同,ARM跟他們完全不一樣。
首先它不製造、不銷售任何晶片,只是自己設計IP,包括指令集架構、微處理器、圖形核心、互連架構,然後誰喜歡就把授權賣給誰。客戶拿著ARM的IP(智慧財產權核心模組)可以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天馬行空地開發自己的晶片產品,然後自行製造或者找代工廠代工生產。
胡一亭沒想到現在的ARM居然這麼落魄,購買他們完整許可權授權的客戶居然只有三家。
“難道蘋果公司也沒有你們的完整授權?”
哈羅德面對眼前的中國少年毫無機心和防備,坦誠地道:“蘋果有,DEC也有,奧利維地也有,但都是公司免費授權給他們的,蘋果和奧利維地是ARM的股東,DEC許諾幫助ARM改進技術,並免費分享基於ARM原始設計的技術改進。”
胡一亭嚥了口唾沫:“你們要多少錢才能賣完整授權?”
哈羅德道:“我們公司的經營非常簡單,就是以三種不同的模式對外提供授權。
首先是處理器授權,我們ARM設計好一顆CPU,然後授權賣給夥伴。你買下它們後,只能照著圖紙實現,能發揮的地方不多,但是如何實現你就隨便了,比如配置哪些模組?放幾個核心?多少快取?多高頻率?什麼工藝?誰來代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