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使團,在辰河商會呆了足足半月,才返回北方。
郭嘉與楊錫的接觸,基本上確定了全面的商業合作模式,辰河商會可以進入曹操掌控的任何地方行商,當然,需要交出玻璃、曬鹽、造紙、釀酒、火柴等技術。
至於鐵軌,楊錫堅持不想交出鍊鋼的高等技術,郭嘉沒有辦法,只能採取購買鋼材,聘請技術團隊的合作方式。
鐵軌是曹操特意交代,必須建造之物。曹操可是聰明人,他早計算好了,如今楊錫和自己實力其實勢均力敵,並不佔多少優勢,楊錫往南海海外發展,自己為何不往北的草原發展呢。
在以前,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因路途,交透過於麻煩,但如果從冀州,修鐵軌至烏桓、鮮卑,甚至更北的廣袤地區,鐵軌所至之處,與冀州幾乎零距離。
曹操不知道,這正是楊錫想做之事。
五月,北方變革正式啟動,改制令賈詡、持節令郭嘉分別執掌內政、文化等內政制度和外交商業合作。
賈詡請陳群等人休整律法,請孔融、王朗等人改革學制等等等等,一切有序進行。郭嘉則溝通進行商業改革,也設立港口和集市,並開始規劃鐵軌。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最大的阻力,便是此時的掌權者自己,也就是士族。
廢除奴隸制度,這一條就極難進行。當頒佈時,各地瘋了。
幽州涿郡人趙犢、霍奴等藉機聚眾起事,殺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這本來是要過一段時間再反的人,竟然提前就反叛了。
曹操親自率軍進討,擊斬趙犢、霍奴等人。
曹操剛擊破趙犢等人,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又攻來了。
這有軍十餘萬,烏桓也很強大啊。
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匈奴破東胡後,東胡部落遷至烏桓山,遂以山名為族號。
漢武帝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原臣服與匈奴的烏桓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
光武帝劉秀時,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
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但烏桓王蹋頓,卻有能力指揮各部落聯軍十餘萬人。蹋頓號稱“以雄百蠻”,擁軍三十萬,其實真正的正規部隊,也就十餘萬。
但這就極其恐怖了,十萬鐵騎是什麼概念,曹操此時才步兵二十萬。
蹋頓與軍閥袁紹交好,不但派遣使者求親,還發兵援助袁紹討伐公孫瓚,在公孫瓚戰敗之後,袁紹正式接受了蹋頓的加入,不但有模有樣的以朝廷名義賜予蹋頓和他一眾部下,如難樓、蘇僕延和烏延這些人單于的封號和印綬。後來還履行了蹋頓的求親事宜與烏桓部落的首領聯姻!
可惜沒多久,袁紹就死於和曹操苦戰的官渡之戰!而蹋頓則選擇了繼續與袁紹的後人維持盟友的關係。
這個後人,除了袁尚袁熙,還有袁紹的外甥高幹。
高幹此時投降了曹操,為幷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