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過擺擺手,沒有說話。
雖然秦晉之好是這麼個用法,但是歷史上,秦國和晉國的關係可沒這麼友善。
畢竟,社稷當頭,利益為先。
估計是海國的發展已經逐漸接觸到了晉國的勢力範圍,而秦國也想來分一杯羹,這才導致自己被聯手針對。
但是汪過沒啥好慌的。要是因為海國崛起而能被聯手針對,他半夜都能笑醒。
他不但不害怕,甚至還打算準備一番,配合這兩個國家,把海國給坑了。
……
次日,海國朝堂。
汪過把群臣召集在一起,商量撤防的事情。
畢竟,秦晉兩國都要打過來了,汪過得在此之前,把事情安排一陣。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把軍隊都撤回來,不在西部的城市安排防務。
武燭先說話了:“我王,秦晉兩國來勢洶洶,我們海國剛剛擴張,又分兵遠征高麗,新的兵力極度匱乏。不如透過天子從中斡旋,來與秦晉兩國講和。”
“晉國和周王室同姓,天子的話語,在晉國方面還好使一些。晉國若退兵,秦國路遠,必然不能持久。而且我王您之前幫助天子退了楚王,此時若是請天子斡旋,天子定然不會拒絕。”
“如此,我們便可以不和秦晉兩國開戰,就能保住海國的領地了。”
汪過:……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想亡國啊!
假如海國不戰而屈人之兵,讓秦晉兩國都不能得逞,那海國的名聲,不就又傳出去了嗎?
要是把那位吳王嚇得不敢北伐了,不就耽誤自己的回家大事兒了麼?
所以汪過斷然拒絕。
但是讓汪過奇怪的是,他做出拒絕的意思後,整個朝堂就寂靜了下來,甚至連反對的聲音都聽不見。
也就是說,除了武燭,其他人都沒有什麼反對的意見。
這就很奇怪了。
以前像是這種關係到國家戰局的大動作,哪一次汪過不是安排的十分費勁?一群狗奴才三番五次上表進諫。
但是這次,也有點太順利了吧。
於是汪過就打發了武燭以後,這件事情就定了下來,海國西部城市,全線退兵。之後也沒什麼大事兒,就退朝了。
退朝之後,汪過看了看時間,因為沒啥人反對,算是用時最少的時候了,還可以去田璇的寢宮裡玩耍一番。
在路上,汪過問了司馬玩懿,為什麼如今朝臣的反對這麼少。
司馬玩懿笑道:“這不是我王推行的利己主義嘛。他們看您不樂意派兵留守,自然不吃眼前虧,都不反對了。”
汪過點點頭,十分開心。
原來這換了治國思想,還有這種好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