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那段時期的大燕和蠻族大抵上還能處個“和平”的時期。
這裡的和平,只是處在了一個相對平衡的水平線裡,蠻族各個部落達成短暫的聯盟,一起進入大晉“打草谷”,而大燕這邊呢,一方面是派出騎兵進攻,收攏村民,另一方面就是關閉城門。
如此一來,蠻族這邊實力不行,亦或者運氣不好的部落就會撞上大燕的騎兵,雖然說得益於文明的差異,蠻族的個人武力值不弱。
但在戰爭中,這種個人武力又被無限制縮小,但卻又被放大,應該這麼來說實力越強者,在一場戰爭中能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
特別是在小規模的戰爭中,武者的作用性則會被無限的放大。
從另外一點上來看,雖然邊疆之地大燕的騎兵確實有點比不過蠻族的騎兵部隊,但這個對比是有物件的。
肯定是那些真正草原上頂級的部落,他們的騎兵比不過,但是要是中鞥級別的部落,遇到大燕的騎兵軍隊同樣也是一個字,死!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強是強,但並非強到無法對付。
要不然蠻族也不會到了大燕時代的末年才徹底將鐵蹄踐踏到了神州的土地上,因為蠻族也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打倒大燕。
所謂的打草谷也好,打秋風也罷,說白了就是利用機動性在大燕沒反應過來之前,在還沒有派出自己的騎兵部隊前把該做的事情做完。
劫掠。
女人、孩子、匠人、牛羊、糧食。
為什麼蠻族之間要組成一個聯盟?
難道真以為各個部落之間真能真誠合作?
先前的時候就說過,在大燕時期的蠻族,可謂是真的將【蠻】這個字發揮到了極致(雖然他們自己並不會稱呼自己為蠻,而是以聖字來稱呼)。
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赤裸裸地彰顯在世人之間。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才是草原上亙古不變的真理,所謂的聯盟也只是個藉口罷了,這裡面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大燕沒那麼弱,沒那麼弱到可以任由蠻族肆意地犯邊劫掠,兩者之間的差距只是在真正大部落面前而已。
那麼這個【聯盟】是做什麼的呢?
某種程度上的弱肉強食,說白了這個世界的草原確實廣袤無垠,但它同樣孕育了許多部落,這就意味著資源是有限的,並非是無限的。
說白了就是淘汰掉那些實力不足的小部落,同時吸納掉這些部落裡的女人和小孩。
很血淋淋的事實。
可事實上這一點,幾乎草原上所有的大小部落都清楚,特別是那些實力不足的部落來說,他們的心裡更清楚,可是卻沒有絲毫的辦法,且必須要去!
因為不去,就沒有足夠的糧食和物資在即將要來的冬天裡活下去;沒有足夠的物資和牛羊就沒辦法在開春的時候有大量的收穫。
說白了就是很簡單的道理,不去就一定死,因為草原上的冬天可不會那麼溫情滿滿,只會更加的殘酷,但若是去了就是有機會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這些呢,是草原上小部落的無奈,對於大部落的那些真正高層來來說,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很簡單,優勝劣汰。
吸納掉一些小部落的精英,增加自身的實力,同時讓草原上緊湊的資源得到緩解。
不得不說,雖然大燕乃至於現在的大晉都習慣稱呼為蠻人,但這個種族能夠一直屹立不倒,絕對不是單單憑藉著勇武,腦子這個東西是肯定有的。
至少能聯合起草原上大大小小無數個部落,組成一個鬆散的聯盟,有意識地進攻大燕來緩解內部壓力,能想出這一點的必定是個梟雄。
這些呢,基本上就是當時的大燕與蠻族之間的關係。
總體來說除了身處在邊疆之地的百姓們能感受到蠻族帶來的壓力和仇恨,大燕其他地方的百姓幾乎都沒見識到口中的蠻人到底長什麼樣子,這些離他們實在太過遙遠了。
而慢慢到了大燕末期,這個時候的大燕對邊疆的防守力和進攻力下降到了極點,也是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做【血夷】的部落悄然崛起。
它一路走來不知道吞併了多少中小型部落,其中甚至不乏幾個大型的部落,毫無例外,全都是男人被殺死,沒有一個留下來,甚至包括老人,只有剛出生的小孩,還有婦人留存下來。
最重要的就是,【血夷】崛起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
彷彿就是天命一般,又或者真的是他們口中的長天生顯靈了,波爾汗的出現,直接將整個蠻族帶領到極致的地步。
這個極致是哪裡?
建立起聖族的帝國與王朝。
要知道草原上的蠻族部落,幾千年來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著不是沒有其道理的,其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其一,文明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