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映也是這麼想的。
“可還是說不通、為什麼袁正豪會盯上了裘家。我們先這麼假設:裘家有什麼原因引得袁正豪起了殺心。
袁正豪就巧妙地利用了夾谷連澤的色心,讓對方找王婆子上門去提親。
那袁正豪就一定知道裘永壽有病、且受不得刺激。王婆子上門提親的時候、果然激怒了裘永壽。
裘永壽提刀砍人。但是,為什麼偏好是在嚴魁路過的時候呢?這算計得也太嚴絲合縫一些了吧?
袁正豪他要是有這腦子,也不會就那樣被人給殺了,也不會被本官給揪住了尾巴。
所以,嚴魁的出現、還真就是巧合吧?袁正豪想要的只是裘永壽的命吧?
想想看,要不是嚴魁的出現,發瘋的裘永壽衝出來,勢必就會砍死王婆子了吧?那麼,裘永壽就會被判入獄或者是怎麼的。
可為什麼呢?
怎麼想也想不通。如果是判裘永壽入獄……”
狄映說到這兒停了下來,腦中若有所思。
可惜,現在袁正豪和陸楷瑞、武大梅都已經死了,沒法再刨根究底了。
陸楷瑞和武大梅已被處斬,不過並不是公開處斬的。原因就是:陸楷瑞在大家的心目中是個好官。
不管他是不是裝的,起碼,他裝了十幾年了,也給洛州的百姓們心中、裝出了一份希望。
狄映不想去打破這種希望,而想的更多的就是維持下去、再擴大、再夯實。
而不是讓人們再也不敢相信了官府,且對好壞、對自身的鑑別能力產生質疑,那樣對社稷的危害、就會遠遠大於公開宣佈陸楷瑞的罪行了。
有時候,宣揚人犯們的罪行是為了起到警示作用,那就必須要公開處斬;有時候,隱瞞會比宣揚好,那就必須得隱瞞著。
這也是一種利弊平衡。
比如:各地秋後處決的人犯中,如果當年需要處決的人犯數量過多的話,就會隱瞞下來一部分。
總不能給當地百姓們一種錯覺:怎麼我們這裡這麼多的壞人啊?
那就沒了安全感了不是?
所以,頂多會拉幾個罪大惡極、有代表性的人犯公開處決,其餘的、悄悄拉去衙門內部的刑場處決就是。
陸楷瑞和武大梅的處決也是這樣,公開的弊大於了利,那就斬他們於內部就好。
只是頭一次讓狄映感覺:自己殺得太快了點兒。
以為一切都弄清楚了,結果……
還有這麼粗的一條尾巴又被牽扯了出來。
裘家人連進城都很少,裘永壽因病、身邊必定會有人跟著,放出村的時候都幾乎沒有。
怎麼就會被袁正豪給盯上了的呢?
如果盯上了,為什麼沒有像殺申屠思源、鬱文耀、柯瑩瑩一般地去殺了呢?這很難嗎?
還非得拐出七、八十個彎彎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