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更冷的時候,外袍換件厚實的,或者不穿外袍了,直接在內袍的外面、套件無袖的皮襖短褂。
有條件的人呢,再在皮襖短褂的外面、罩件披風、斗篷、或者是大氅。
但不管是內袍還是外袍,都不會太長。
內袍就至膝蓋下面,外袍就到小腿的中間。
而彭涼手裡拎著的這件,分明就是內袍的樣式,但長度就……
狄映過去,接過這內袍,抻平肩部,比量了一下。
肩寬跟十四、五歲正常少年男子的差不多。色澤也是這個年紀的男子適合的。就是這長度不太對。
狄映就手在彭涼的身上比劃了一下。彭涼185厘米的身高,比到他的身上、都到了其小腿的中間。其肩寬還比這個內袍的主人寬不少。
也就是說:如果是這件內袍的主人穿上的話,這袍擺、就直接能拖到地上去。
關鍵是:這內袍,還沒有叉口。像筒裙一般。就是較肥的筒裙。
狄映讓謝淨把這內袍收好,自己則趴去了床邊,往床底瞅。
果然就發現了一雙木屐。撈出來一看,還挺舊的。
木屐並不罕見,國朝內不少達官顯貴也愛穿。
李唐盛世之時、萬國來朝,周邊許多國家的人、都學走了國朝內的一切。
真的是一切。
包括語言、文字、醫術、恪物、數經、種植、農作、燒陶、詩詞歌賦、兵法戰陣,以及兵器的樣式、打製方法、還有武功心法……等等等等。
那時,國朝沒有秘密,敞開了讓各國安排的人前來學習。不僅如此,還包食宿、發月銀、給獎勵。而且不限人數,就是隨便來、隨便學。
走時,還贈送人家稻穀、種子、書籍、農具等等。
因此,許多國家的人就會源源不斷地派人來學,將一切學習走,再帶回本國去發揚光大。
也因為那時的附屬國多,附屬國對主國是相當崇拜和追捧的。
畢竟主子的一切,奴才都得學嘛、效仿嘛。
漸漸的,主子國的風格、風氣和風向,就影響著那些附屬國的一切。它們也從沒有文字、沒有歷史文化等等,變得有了。就是主子的、變成了它們的。
這就好比一個百年傳承世家,第一代人延續下來的,後代人不管走哪兒都帶著、用著。
多少代以後呢,就可以舔著臉說:是自己的了。
倭寇的小島國就是其中之一。它們學走了一切,然後自己規定出了一個大致的標準,倭寇們就將之延用成了習慣,變成了自己的。
木屐之類,也是學走的。然後他們再自己改一改樣式。畢竟那裡多為木棚居,島國周圍全是海水,潮溼,木屐的底、就弄得高了些。
總之,這兒出現這種物什,可以算是能理解的範圍之內。
但接下來的發現,就讓狄映不是太能夠理解了。
狄映讓彭涼和謝淨將床榻整個搬開,然後開挖。
就挖出了一個鐵匣子。
上著鎖頭,彭涼一把就給拽掉了。
裡面只是一幅畫像。
畫上,一個三十多歲的婦人、一手搭在一個十一、二歲左右的少年肩膀上、一隻手牽著另一個六、七歲左右的、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