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選角問題,等等。
有一個知名博主這麼評價道:
“我們每一代人都面臨這樣一個困境:喜歡的東西永遠不被上一代和下一代人理解。”
“我們追過的五月天,愛看的海賊火影,讀過的誅仙悟空,玩過的魔獸刀塔,在上一代和下一代看來都不足道也。”
“本來電影是足以打破這種年代壁的,可以向大家證明,讓我們熱淚盈眶的那些東西,是有價值的。我們的青春,並不廉價。”
“但質量如此下乘的《誅仙》,真的不配代表任何人的青春,只會讓我們蒙羞。”
“這不算《誅仙》,但它是《誅仙》,所以我無法原諒。”
“我只是可惜,所有情懷,都難逃被作為生意的命運。”
觀眾很激憤,《誅仙》原著講的是人物與命運的抗爭,主旨是人的命運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邪無界,一切皆由自己選擇。
但是電影卻不是這樣。
如果拋開原著,這部電影口碑也不會如此。雖然質量一般,但畢竟是大投資,還看得過去。
它錯就錯在,打著《誅仙》的旗號,講著“圈錢”的故事。
誅仙首映第一天,因為預售和宣傳的關係,票房破了億,評分是8.0分,這個成績還算不錯。
但是接下來,票房和口碑雙雙血崩。
評分一路下滑,直奔著4分去的,這還是導演及時僱傭了一批水軍,才勉強止住下滑的趨勢。
但隨後的成績依然很差。
導演懵了、投資方懵了,主演袁佳明也懵了。
導演朱赤開始在資本面前帥鍋,說因為主演名頭不行,所以票房才這麼慘。
實際上,電影的好壞和主演有關係,但是關係不會影響到口碑,很明顯,導演是在找人背鍋。
袁佳明也不樂意了,董偉急忙召開釋出會,含沙射影的表示拍攝這部戲的時候導演組是多麼的不用心。
總之雙方相互推諉,不過成績已經這樣,對雙方肯定都有影響。
袁佳明在主流媒體的行列口碑斷崖式下滑,投資人在選角的時候看到他的時候都會心裡衡量一下,接下來是不是還要用他。
這就是爛片對演員的影響。
袁佳明和董偉沒有想到事情會是這樣的結果,本來以為藉著大IP能夠一飛沖天,誰知道這是個大坑。
當他們回過頭來再看,才發現當時洪塵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這個洪塵,有點厲害啊。
於是,除了首日票房尚可,《誅仙》接下來的時間票房都在不斷降低。
王耀在辦公室看著網上的訊息,第一次皺起了眉頭。
“怎麼回事?以往電影罵聲也不少,但該賺還是能賺,怎麼這部電影票房崩成這樣?”
王耀也想不通。
洪塵的團隊,之前除了葛晨和王紹奇都是支援洪塵,其他團隊成員本來對他放棄《誅仙》男一號的事私下裡沒少議論。
現在頓時對洪塵佩服的五體投地。
洪塵造就料到是這樣的結果,倒也沒什麼過多的感慨。
一週後,也就是7月的第二個週末,另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