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了很久,古人的有些字眼用的很生僻,好在有黑三在,他解釋說,這麼多年來,他其實對生意什麼的不怎麼感興趣,研究了一些國學方面的東西,本身就是為了陶冶情操,誰知道竟然在這裡還能派的上用場。
有了黑三這個業餘的國學大師,我們的進展很順利,這些東西都很零碎,但是埋下我太爺爺真身的人,似乎就是為了透過這些零碎的東西,讓後來的人知道當年我太爺爺郭中庸到底做了什麼,所以這些東西就跟散文一樣,形散神不散,看到一半兒,我就無疑抑制我的震驚,有些東西我原來知道一些,但是很多東西,卻還是一個顛覆。
同時也正是因為古人的語言非常的精闢,所以,這個黑色的金絲楠木的棺材裡,這些零碎的東西,其實包含了讓人感覺異常爆炸的資訊量。
立墓的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對我太爺爺非常的崇拜,他寫的非常詳細,從一開始,什麼開始?就是我太爺爺入朝為官開始,一系列的全部寫上。
這其實足以成一本書,一個風水大師的傳奇。
(所以,我寫到這裡的時候,忽然想寫一個郭中庸傳。不知道會寫多長,透過這麼一種別樣外傳的一些東西,解開一些書裡曾經出現的謎團。)
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忽然非常理解黑三,理解這個當年給人誤解成為神經病的人,為什麼會到處去去講一個叫林小凡的故事,他明知道別人無法理解,可是還是要一遍又一遍的講。盡反縱血。
他講,講與懂的人聽。
他講,正是因為太多的人不懂。
我理解他,是因為我也忽然很想講一個郭中庸的故事,一個英雄無奈的故事。
如果說,這也算是題記的話,那就勉強當成題記。
那一年,河南省寶豐縣的一個年輕人,忽然就闖入了視線,一人佔文武三甲,此人姓郭名中庸,文武三甲,或許就是文榜提名和武榜提名的前三。文成武德大概如此,換言之,這個人,文武雙全。這個年輕人到了京城之後,那個年代的京城,那個年代的清廷。
成王敗寇,這個詞太好太好。
提到晚清的末年,很多人會嘆息痛恨,很多人會不忍直視。
提到晚清末年的人,大多都會有人感覺,如果自己現在穿越過去,就可獨領風騷數百年,一人力挽狂瀾,萬萬不會有國破家仇,萬萬不會讓泱泱華夏蒙受奇恥大辱。
國家極弱,非個人之過,其實那個時代,也有太多的人,他們也聰明,他們也有抱負,但是無力迴天。譬如左宗棠張之洞譚嗣同之流。
他們同樣有經世之才,卻“心殺賊無力迴天”。
那是一個,讓有志者無奈,讓英才埋沒的年代。
也就是那一天,這個文武全才的年輕人,因為一出山就帶有豪氣,是各大豪門追逐的青年才俊,後來這個人拜入了張之洞門下,從此之後,開啟了屬於他的風雲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