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武說完那幾句不按常理出牌的話之後就開始裝神秘,玩起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張元濟問也不是,不問也不是,好在書稿就在他的手裡,看對方的意思,多半也是想讓自己看完書之後再做商討。
《大國崛起》這個紀錄片是陳慕武高中時候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給大家放的,主要講了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還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歷史規律。
但因為這個紀錄片拍攝於八十年之後的2006年,有很多在當時被看成歷史的東西,現在還沒有發生。
不過因為陳慕武是在回家之後才開始動筆嘗試寫作的,所以就這麼幾天的時間,他也沒能把九個國家的事情全都寫完。
但按照歷史順序出現的前三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他們風光無限的時間,都是在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
所以這三個國家還是比較好寫的,不需要對原來紀錄片中的內容做什麼修改。
陳慕武交到張元濟手中的書稿,也都是有關於這三個國家的部分。
因為這部紀錄片指令碼的幕後創作者,都是邶大歷史系的教授們。
他們背後又有國內外圖書館中館藏的各種資料做引證,史料詳實,內容的正確性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大部分都是淺嘗輒止,沒有再繼續深入地探討下去。
所以說《大國崛起》能算是世界近代史的一個啟蒙,讓讀者和觀眾對這件事情感興趣。
但絕對不能被當做世界近代史的專業書籍來看,如果陳慕武想抄專業書籍的話,為什麼不選擇乾脆直接抄一本《全球通史》呢?
只是專業書籍寫起來麻煩,而且在現在的中囯,潛在的讀者數量也不算多。
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陳慕武才不願意做。
張元濟浸淫出版業多年,商務印書館能在他的手底下做大做強,靠的絕不是運氣。
雖然在國外待了好幾年已經習慣了用打字機打英文的陳慕武,重新提筆寫漢字的字跡不是那麼好看,裡面還夾雜了很多簡化字。
但是張元濟僅僅是透過瀏覽了最上面幾頁有關葡萄牙的那一部分,就能透過他敏銳的出版直覺判定,這本書如果付梓印刷,不說達到那種童子解吟、胡兒能唱的地步,至少能在上層的知識分子圈子裡,掀起一陣風潮。
商務印書館也不稀得出那些通俗、禮拜六鴛鴦蝴蝶派文學之類的讀物,那種敗壞聲譽的東西,就交給世界書店自己去辦好了。
張元濟覺得陳慕武那天早上自己就是找對了人,這麼好的書,就必須要配全國最好的出版公司。
可是,陳慕武說這本書不要稿酬又是什麼意思?
而且他還說,這書出版非得是商務印書館不可。
那這個年青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難不成,他想要商務印書館的股份嗎?
這本書的質量確實不錯,但只憑一本書,就想不知天高地厚地從這裡分走股份,著實是有些異想天開。
張元濟心裡已經給這本書定下了一個不錯的價格,雙方誰也不會吃虧。
但在那之前,他還是問了陳慕武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說出來如此讓人莫名其妙的話。
張元濟沒想到,陳慕武給出的答覆更加莫名其妙。
他說他這本書一不要錢,二不要股份,但是需要商務印書館方面用書來換。
什麼叫用書來換?
他這次是不想當股東,還想當分銷商了嗎?
從商務運印刷館的營銷部拿書,然後在四馬路上自己開書店賣書賺錢?
陳慕武這句沒頭沒腦的話,張元濟想了半天,也只能找到這麼一種最“合理”的解釋。
陳慕武盯上商務印書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的話語中故弄玄虛,導致張元濟的理解出現了錯誤。
所謂用書來換,並不是說每賣出十本或一百本《大國崛起》,他就從商務印書館這裡拿走一本《王雲五大辭典》。
何況,他要那麼多詞典又有什麼用?
如果哪天陳慕武心情好的話,倒是可以把漢語拼音給搞出來,跟這位王部長搶搶生意。
漢語拼音搞出來其實很容易,而且以陳慕武現在在國內學業的名望和地位,想要推行漢語拼音也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