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地,鎮陽郡。
現在的鎮陽郡守已經不是黃素了,而是原宣國渝州郡守對調過來的,名叫周士謙。
此人治理地方的才能,其實是要高於黃素的,年紀大約在四十多歲,身材偏瘦,下巴留有修飾極好的鬍鬚,同樣的,也是宣國士族出身。
宣國以前的選官制度,偏重於德,因而,其人品行極佳,嚴於律己,是有些不苟言笑的。
不過在面對蕭遠的時候,周士謙自然不敢板著個臉,而是一路充當嚮導,領著蕭遠轉了不少地方。
眼下,正值春耕季節,田野之間,入目盡是農人忙碌的身影。
蕭遠站在一處小高地上,周士謙恭敬候在一旁,兩人身後,則是跟著一大幫官員。
環視了眼周圍環境後,蕭遠隨口說道:“周大人到任不久,可看起來,卻是很熟悉鎮陽的一切啊。”
“不敢隱瞞大王,臣受命以來,知桓地政策之變動,急需恢復民生,便有過數次下鄉,視察民情,這才能做這臨時嚮導啊。”周士謙道。
蕭遠聞言,甚為滿意,不由指了指他,讚賞道:“我們的郡守,就該像周大人這樣,如果一個地方長官,連自己所轄之內有多少民眾,連民情都不知的話,那他這個官,也就做到頭了。”
身後官員紛紛附和。
周士謙連忙躬身:“微臣惶恐,大王謬讚。”
“好了。”蕭遠一擺手,看過這裡的耕種情況後,說道:“本王來鎮陽也有好幾天了,所行所見,都還不錯,周大人,希望你繼續為社稷民眾著想,不要讓本王失望。”
“是,微臣謹記,必當克己勤勉,不負大王重託。”周士謙道。
“恩,那咱們先回吧,今天就到這裡了。”蕭遠說了一句,也開始邁步往回走。
不過周士謙卻連忙湊了上來,試探性道:“大王啊,雖春耕情況不錯,但鑑於鎮陽人口較多的問題,臣以為,可在此郡,抓一個民生、經濟恢復的典型。”
這話意思已經很明白,就是想就整個桓地來說,把鎮陽作為首要發展之地,若是如此,那周士謙完成這一系列動作,政績必然大大加分。
蕭遠聽完,腳下不停,先是沉吟了一下,接著道:“這件事,如果周大人有信心,認為可行的話,可以去找章公佑商量一下,你們先共同擬定一個方案。”
“呵呵,這還不是得大王點頭才行嘛。”周士謙笑呵呵道,關乎前途,自是爭取。
蕭遠笑著看了他一眼:“行,那你先找章公佑吧。”
“是,微臣領命。”周士謙喜形於色。
蕭遠並沒有回絕這個提議,因為第一,周士謙的才能確實不錯,值得委以重任,第二,則是鎮陽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如果先搞好這裡,那是能很快影響到周邊郡縣的。
又與周士謙邊走邊聊了一些,蕭遠剛行至車駕附近,一名侍衛卻快步走了過來,單膝跪地,抱拳說道:“稟大王,王廷方面的書信。”
“哦?”蕭遠眉頭一挑,“呈上來。”
侍衛掏出書信,雙手高舉,恭敬遞交。
等蕭遠接過,展開細看之後,眉頭也深深皺了起來。
見狀,旁邊的周士謙好奇的不行,可又沒敢發問,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