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楚軍北上,無法扼制,他這主力大軍,就得被全部困死在涼地了。
“先等等。”考慮之後,他做了個較為穩妥的決定。
就這樣,又過了幾日,情報傳回,吳楚兩軍,果然動了!
先是吳軍,吳王以皇甫曄為帥,領兵二十萬,乘水師戰船,在寧陽邊境登陸,作出了一副攻秦的架勢。
而寧陽之重要,無需多說,這裡丟了,就等於蜀地丟了,就等於潼關有危。
楚軍那邊,楚王則是以韓州為帥,同樣領兵二十萬,進軍山峪關一帶,作出了西進之架勢。
山峪關丟了,秦地危矣。
各方軍事情報,不斷傳回,讓蕭遠的臉色變得極為陰沉。
秦軍各部將領,也多少有些急了。
吳楚的四十萬大軍,不是開玩笑的。
秦國現有兵力,蕭遠留在宜陽一帶十萬,攻涼三十萬,國內剩下的,就只有二十萬左右了。
這二十萬裡,有五六萬,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動的,因為要防守西戎異族。
有五萬,在寧陽駐紮,關奎為將。
山峪關的兵力其實並不多,其他的,則是多在鎮守地方,都有著各自的重任。
也就是說,兵力出現了嚴重的不足。
現在蕭遠面臨的選擇有兩個。
第一,立即撤軍,返回國內,放棄眼前一切戰果,則秦國無憂,相對的,涼國亦有了喘息之機,滅涼計劃失敗,再想統一北方,二十年之內,估計無法完成。
第二,不顧一切,堅持對涼用兵,一鼓作氣,擊垮涼國。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關乎到了秦國的興衰和安危。
蕭遠的壓力可想而知。
而吳楚的目的正是在此,迫使蕭遠撤軍,只要蕭遠撤了,那接下來,吳、楚、涼,等國,就會再次集結,一口氣將秦軍壓回山峪關內!
在議事的時候,蕭遠先是沉思了一下,接著看向了上官文若:“你怎麼看?”
後者動了動嘴角,同樣一副糾結模樣:“形勢急變,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撤軍,恐列國會聯合弱秦,使我國不得東出。”
“若不撤,那……那吳楚一旦破關,國內……”
蕭遠抬了抬手,打斷了他,繼而眼神一凜,振聲說道:“我意不撤!要打,就打到底!否則,秦國疲弱,再難東出爭霸!”
聽到這話,許多將領都嚥了口唾沫,皆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上官文若則是轉了轉眼珠,開始沉思了起來。
正在這時,林初卻快步走了進來,抱拳施禮道:
“大王!收到密報,宣軍動了。”
“什麼!?”蕭遠聞言,心中一緊,連忙追問:“動向何處?”
“已渡過湘江,兵鋒直指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