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的敵後戰場,對於日軍的長驅直入並沒有太多的辦法。
如果不能集中優勢兵力予以殲滅的話,就只能是騷擾襲擊,等敵人物資不濟,自行退回。
對日軍來說,掃蕩或搜剿時通常是自己攜帶給養。如果能夠搶到糧食等物資,自然會增加行動的時間。否則,就要在耗盡前開始撤退。
所以,八路軍採取佯攻祖旺,或切斷敵人運輸線的辦法,並不是很有效。
首先是攻堅能力不足,祖旺雖然只有一個小隊的鬼子和一百多皇協軍,但有較堅固的堡壘工事,不是兩個連的八路軍能夠撼動的。
其次,敵人自帶補給,對運輸線並不是很在意。倚仗著強大的攻擊力,即使被切斷退路也能掉頭打回去。
不管怎麼樣,一個營的八路軍,再加上游擊隊,甚至再把民兵算上,也不能正面抵擋日軍的進攻,這也是實力對比使然,沒有辦法的事情。
沒有辦法,並不意味著全無抵抗,放任敵人自由來去。
堅壁清野,組織群眾撤離跑反,使敵人不能就地得到補給;騷擾襲擊,不斷地殺死殺傷敵人,加重其後勤壓力。
沈宸對後一個打法是非常贊成的,並認為要是打得好的話,能迫使敵人及早結束行動。
要知道,傷兵後送,對於深入作戰的敵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傷兵少還好說,可以隨軍行動;要是多了呢,不僅嚴重影響行動,更對士氣造成打擊。
而且,兩個連的八路軍轉到敵人側後,使敵人要把傷兵後送至祖旺據點,便成了一件困難而危險的事情。
如果敵人要派兵護送,就有分兵之嫌,弄得不好還會遭到更沉重的打擊,出現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被個個擊破的局面。
所以,在晚上舉行的戰前商議中,沈宸提出了殺傷比殺死更有效的建議,還拿出了一種新型地雷的製造方法。
透過地雷的歷史,也可以看出由大到小的發展歷程。除了工藝技術上的進步外,理念也有了很大的革新。
地雷微型化之後,不再要求具有致死的大威力,而是強調讓敵人失去戰鬥能力,重視致傷效果。
當然,這不是因為人變得仁慈了,而是覺得炸傷敵人更合算。
經過研究和計算,當敵軍觸雷受傷以後,一個傷員通常要有兩名敵軍抬著護送,可能還會再有一名軍醫或衛生員搶救照料。
所以,一枚微型地雷就可以造成三到四名敵軍減員,至少是一兩名。當敵人傷員達到一定數量時,運輸、後勤和醫療機構將不堪重負。
而且,觸雷傷員的傷痛折磨,還能對其他敵軍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從而達到瓦解敵軍的作用。
如果是大威力地雷,觸雷後敵軍立即致死。這樣一來,敵軍減員的數量就沒有那麼多。
其實,沈宸沒有說得這麼詳細,有過戰場經驗的蔣連長、楊指導員,包括趙鐵和老周,就都明白了。
雖然明白,但反應並不熱烈,雖然給了沈宸以讚賞和表揚,可最後的商議結果卻不包括這一項。
對此,沈宸也沒有什麼抱怨。會後,趙鐵單獨和他談話,擔心他對此不滿的時候,沈宸已經說出了理由。
“打仗嘛,又不是鬧著玩兒,想往哪打就往哪打,想打傷就打傷。”沈宸不以為意地笑著,說道:“雖然打傷比打死要好,可要這麼貫徹下去,大家的思想起了波動,恐怕連平常訓練的水平都發揮不出來了。”
趙鐵點了點頭,笑道:“原來你已經想清楚了。本來戰鬥素質就不是很高,還要加上條條框框,這仗可就難打了。其實,要說打傷,咱們的地雷應該能有不錯的效果。還有你說的子彈雷,就更是傷敵利器。”
地雷小型化確實是趨勢,可也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條件來實施。
就象現在,主要是用黑火藥來製造地雷。要是做得小了,就是個大炮仗,別說炸死了,炸傷都不容易。
而地雷的衍生品——子彈雷,體積小,結構簡單,能夠自制,還可以隨處佈設,故而比一般的地雷更加難防。
這個東西只需要一個比子彈直徑大點的竹筒或木盒,一塊帶著釘子的底板,準頭不佳的復裝子彈,甚至裝上棗核和木製彈頭,也一樣有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