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幾乎沒有價值的“鈔票”被購買或套取中國大量物資與財富。運到日本本土或直接調撥給各支侵略軍作為對華戰爭的給養,用中國的物資來消滅中國。
可是,令侵華日軍頗感無奈的是:在華南、華中淪陷區和廣大農村地區仍以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為主要流通貨幣。
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華中地區,法幣仍有較強的實力。廣大淪陷區中國人堅決抵制偽幣!
而此前日軍在這些地區強制使用的軍票,也因為既無準備金又無物資儲備作為支援,更遭到抵制。這些都給日軍在上述地區進行物資的掠奪,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但日本人不死心。他們指使汪偽建立偽“中央儲備銀行”,強行發行“中儲券”,再次發起了金融戰。
而日軍賦予“中儲券”的使命仍然是:進一步用白紙套取中國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他們把“中儲券”和日本軍方發行的“軍票”保持捆綁關係,利用侵略者刺刀的強勢任意確立它對重慶國民政府法幣的匯率。
日本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對法幣的流通渠道進行侵蝕,企圖最終驅逐法幣,取代它在貨幣市場的主導地位。
偽“中央儲備銀行”的總部設在南京,發行貨幣稱為“中儲券”。
汪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的“中儲券”,20%是給汪偽政府用的,80%是給日本侵略軍用的。
這個貨幣謀略就是在這個地方:一旦信用積累起來,日本侵略軍需要多少物資,社會就要提供給他們多少物資。
由於上海在全國的金融地位,汪偽政府又在上海成立上海分行。地址就設在外灘十五號,也就是原來俄國人的華俄道勝銀行舊址。
此前,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銀行的總部因八一三戰敗而撤離上海。
但是國民*政府深知:由於上海經濟地位的重要性,他們在上海金融勢力在的存亡,仍然關係著其政治和軍事命脈。
因此,重慶抗日政府繼續透過留守在租界內的四大銀行分行控制上海的金融市場,保持法幣在淪陷區的地位。
偽中央儲備銀行的建立和“中儲券”的出籠,以及日本掠奪性的意圖,對於國民*政府的貨幣金融地位造成極大的威脅。
為此,重慶國民*政府迅速作出反應,著手佈署與阻擊汪偽中央儲備銀行的建立及中儲券的發行。
為此,在上海灘,國民政府與汪偽集團圍繞著法幣與“中儲券”的存亡展開了一場金融戰。
在這場特殊的戰爭中,雙方動用了政治、經濟和法律的手段,直至發展到使用各自手下的特工組織,大打特工戰。
這場戰鬥,在金融領域最終演化為一系列震驚中外的“銀行血案”。這是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偽中央儲備銀行和“中儲券”出籠的前夕,重慶國民*政府便已經電請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滬中外銀行轉發指示:拒收“中儲券”。
電文中說到:偽中央儲備銀行系非法組織,無充足之準備金,非中國或外國銀行公會會員,要求拒收“中儲券”。
根據這份電文,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召集上海金融業和商業上層人士討論決定:
公共租界各商店須拒用“中儲行”鈔票;
“中儲行”鈔票不得購買外匯;
各銀行儲蓄櫃拒收“中儲券”。
重慶國民*政府還電函上海銀錢業工會和市商會,命令它們一律拒用偽中儲券,在上海租界的郵電局也奉令拒絕收匯。
隨後,上海銀行業,錢莊工會也迅速作出響應。
偽中央儲備銀行遭到租界一致拒絕,就連租界內電車公司不堪刺刀和手榴彈的威脅而同意收受“中儲券”買車票,但市民卻基本沒人以它購票。
一籌莫展的汪偽集團急了,不惜動用76號特務集團,以銷其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