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後。
在離韓生威初次降臨的威山不遠的一處大型盆地中,一片片明顯是人工耕種的農田顯得綠意盎然。
一群馬兒在圍起來的大牧場中悠閒的啃食青草,幾十匹小馬駒圍著大馬撒歡兒……
一個初具規模的村莊隱映在綠樹叢中,所有房舍均為木製。
其中有兩座較大的木屋,一座門上刻著明堂二字,是這裡的祭祀之地,住著應文、應能、應賢三人。
一座門上刻著順殿二字,是這裡的議事決策之地,住著闖王一人。
其餘木屋共二十四處,每處都住著至少七八個人:一個男主人,兩個身高不到三米的女人和兩個身高一米多點的女人,還有三或五個身高差異很大但明顯是孩子的小孩。
女人們穿著粗麻編織的衣物,小孩子則光著屁股,一派祥和氣象……
照這樣的情形發展下去,不出十代,這個盆地裡的人類身體比例就都能如同應文他們一樣了。
工具的使用與製造,農耕文明的發展,語言文字的延續,甚至初級手工業也都能緩慢發展起來……
之後會自然而然地分化為不同的聚落,繼而形成部落、國家,最終形成人類文明社會形態……
或許多少多少年之後,這最初的二十八人會被後世傳頌為二十八星宿或創世諸神,應文和闖王也許還會被冠以主神之名……
不用多說,這就是韓生威早前冒出的那個荒誕想法實施之後的成果。
應文和闖王都曾是皇帝,應能、應賢又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因而這四人沒有接受女巨人和女矮人。
應文還是由應能和應賢照顧,而侍候闖王的依然是原來的部下,也就是由現在那二十四個一家之主輪流承擔。
二十四個一家之主挑剩下的女人則成了明堂和順殿的雜役。
也許,這二十四人的後代最終會形成二十四個聚落,又也許,這些聚落還會分別以古華夏的二十四節氣命名……
在女巨人和女小矮人成功生下第一代雜交人類後,為了讓這些家鄉人瞭解這裡,也好給他們的後代做出一個長遠規劃,在韓生威授意下,小可幻化成本體,馱著應能和應賢遊歷了這塊四周都是汪洋的超級大陸。
以小可的速度,再怎麼刻意放緩腳程,這樣的遊歷也只能是走馬觀花式的瞭解個大概。
後來應能與應賢就以這次遊歷為藍本,寫了一部《山海錄》,因為韓生威有明確授意,所以書中沒敢提及韓生威與小可,就連起初的書名“威山威海經”都改作“山海錄”了……
韓生威因此事而聯想到“輪迴往生論”,結合至古華夏奇書《山海經》的成書原因,他猜想,該書的最初作者是因為靈魂印記或遺傳基因中的潛在印象萌發,才創作了對於古華夏而言,其實並非真實情況的“前世回憶錄”。
後來又有歷代其他作者新增的針對真實情況的記錄,可能也有其他作者杜撰和臆想的部分內容,因此才形成了似是而非的《山海經》流傳後世……
也正是這個想法的產生,使韓生威對之前的“輪迴往生論”有了更深的感悟,更加確信宇宙本體擁有自主意識,每個宇宙都有適合該宇宙初始能量的原生生命。
生命等級或高或低或初始,都會因為所處宇宙的自主意識而不停地更迭,也就是所謂的生命大爆發和生物大滅絕,直至同樣擁有自主意識的生命形式出現,例如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