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與頓悟不同,入定很簡單,排除其他雜念,專注於既定思維即可,思維專注了,意念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執行大小周天就是如此,思維針對軀體上的穴位去想象,意念隨之形成,由意念牽引自身的炁,按照既定的穴位線路順序移動。
入定時,人的思維在運轉,意念牽引氣機執行,所以入定是可控的,也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
頓悟則不然,頓悟可遇不可求,有些人甚至一輩子也無法頓悟一次。頓悟是非常奇妙的事物,一句話一件事一個刺激都有可能引發頓悟,是純粹的偶發性,主要看機緣。
頓悟分小悟、大悟和大徹大悟,小悟的例子不勝列舉,用‘靈感’與‘恍然大悟’兩個詞的混合意思可以表述。
大悟就難了,凡在某些方面有大機緣的人,偶遇大悟之後肯定能夠成就其非凡一生,禪宗六祖慧能就是例子。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聞之大悟,說出著名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徹大悟基本與凡人無緣,不是身負特殊使命的人是無法遇到的,非常玄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菩提樹下的釋迦摩尼,和蘋果樹下的牛頓。
釋迦摩尼在苦行林中修道六年而未見道,於是放棄苦行,來到一株菩提樹下枯坐四十九天,最終悟得宇宙的部分真諦。
牛頓就不用多說了,悟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不過韓生威也在心得殿裡讀到過‘皆具張力’理論。
入定與頓悟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腦海中的有,一個是腦海中的無。
入定時,人的腦海中思維不斷想象,使意念牽引氣機,達到行炁目的,所以說入定時腦海中是“有”的狀態。
頓悟一旦被引發,人的大腦是一片空白的,什麼也沒有了,所以說頓悟時腦海中是“無”的狀態。思維不動、軀體也不動,整個人就跟傻了一樣,其表象與入定狀態非常相似。
科學研究證實,人的大腦只開發了不到百分之十,其他百分之九十都處於休眠狀態。
人頓悟時,大腦中常用的已經開發了的百分之十立即轉為休眠狀態,而平時處於休眠狀態的百分之九十的腦細胞,此時卻轉變為執行狀態,所以人頓悟時大腦才會空白,其實是互換了執行狀態,也可以將之稱為潛意識。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道德經》第四十章中的內容,可以勉強用來解釋頓悟的特性。當然,《道德經》論述的是天道,這裡引用的只是道理。
百分之十相比於百分之九十顯然是弱的一方,但這也是平常用到的一方,一旦頓悟被引發,弱的一方與相對強的一方就轉換了關係。
以人的大腦為例,當未開發的百分之九十代替平時工作的百分之十的時候,其運作效率不難想象,肯定會有新的智慧新的事物產生。
這還只是大腦的運作效率,若是在頓悟時,潛意識裡萌發或是承繼了某些遺傳基因裡的東西呢?又或者說那種頓悟是接收天外資訊的特有狀態呢?所以,這是天機在變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天下萬物當然指所有事物,資訊與智慧自然也包含其中。
大腦空白了,什麼也沒有了,沒有就是無。
平時工作的大腦空白了,潛意識裡產生了新的東西,之後又傳遞給平時工作的百分之十的大腦,使人得到新的智慧或是明白新的資訊,這是典型的無中生有,也算是“有生於無”。
此時的韓生威小悟了,他一動不動,大腦一片空白。
小悟狀態維持的時間一般都非常短暫,頓悟消失的剎那間心思極其澄明,以前怎麼也想不通的事物一下子就通了,有時還會一通百通。
引發韓生威小悟的節點,是他回憶起二十歲那年死而復生時的瞬間的感受。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他必死無疑了,縣醫院把他的軀體當作還有餘溫的屍體,被實習醫生用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