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關於張原出使朝鮮的那些流言是姚宗文、韓浚等人授意家僕在酒樓茶肆散佈出來的,如今在甄紫丹等錦衣衛的大力澄清下得到了糾正,對於京城士庶而言,此前聽到的畢竟只是道聽途說,現在是出使的錦衣衛親口所言,自然更可信,而且錦衣衛製造輿論更內行,姚宗文等人對市井輿論的重視顯然不如張原。
七月二十九日午後,翰社書局刻印的署名張原的《行路難丁巳朝鮮紀行》就已經在京城各大書肆銷售,翰林院侍讀學士郭淐為此書作序,此前京中的流言等於是為此書作廣告,很多京官都命僕人去購買此書,張原親自送書上門的有吳道南、張問達、錢龍錫、成基命、徐光啟、左光斗、亓詩教、王大智、祁承爜、楊漣等十餘人
張原不怕別人譏他請託鑽營,當此世道,必須有從權之計,可結交的就絕不清高拒人,三日前,他命武陵、舍巴、馬闊齊攜帶他和朝鮮使臣禹煙的書信和禮物前往河南商丘拜見楊鎬,照目下的形勢,奴爾哈赤極有可能提前侵略遼東,遼東邊備廢弛,想挽救撫順、清河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就是避免薩爾滸之戰的全面潰敗,楊鎬將是指揮薩爾滸之戰的主帥,時局雖然因他張原而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但只要大明朝廷決定對後金大舉用兵,熟諳遼事的楊鎬一定會被推舉出來,因為楊鎬與方從哲同為二十年前的內閣首輔趙志皋的門生,又且指揮過二十年前抗倭援朝戰爭。當然是此次主帥的最佳人選。其餘象熊廷弼、李如柏等人都還不具備那個資格。所以張原必須對楊鎬施加自己的影響力,現在的楊鎬還在商丘鄉下賦閒,正是張原向楊鎬展現自己的絕好機會,張原寫給楊鎬的信洋洋萬言,其中對遼東局勢的預測很快就會得到驗證,這必給尚未出山的楊鎬以深刻印象
舍巴和馬闊齊陪同武陵到了商丘之後就會回四川石柱,張原為他二人領了小勘合牌,以便順利還鄉。同時還有一封信帶給秦良玉,請秦良玉關注永寧宣撫司奢崇明的動向,若朝廷徵調石柱和永寧土兵北上遼東助戰,那時就更要提防奢崇明,這個時間已不遠,或許就是明年。
張原雖負家國之重,但得閒時也要悠哉優哉一番,誰說亂世就不能享樂娛情,忙裡偷閒,七月二十六這日張原和大兄張岱攜女眷遊了十剎海。北京的秋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節,不冷不熱。天清氣朗,葫蘆大棗、香脆白梨,還有葡萄和栗子這些瓜果都成熟了,十剎海的水格外明淨,坐在遊船上聽曲吃梨,不亞於西湖七月半。
穆敬巖與女兒穆真真、還有小外甥張鳴謙相聚了幾日,於二十七這日領了兵部勘合牌,與洪紀、洪信二人回榆林向杜松覆命,張原當然也給杜松備了一份禮物並寫了一封書信讓穆敬巖帶去,王宗嶽則辭了張原回山西太谷家鄉,明年初王宗嶽會再來京中,他已答應長隨張原左右,這些年王宗嶽走南闖北結識三教九流人物,但在有地位有身份的官紳眼裡,王宗嶽是一介江湖武人,難免有輕賤之意,而在張原這裡,王宗嶽感受到了尊重,張原是真把他當作老師來禮遇的。
沈榷舉薦溫體仁為東宮日講官以及韓浚彈劾張原的奏疏送到司禮監後遲遲未見批覆,而張原旬日休假已過,從八月初一日開始到詹事府坐堂,張原現在是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詹事府的贊善雖與翰林院修撰同為從六品官,但從翰林院到詹事府就是一個資歷的累積,是年輕官員升遷的必經之路,張原保有翰林院修撰之職而不必到翰林院點卯,以後詹事府就是他坐堂之所,多少人在翰林院要熬上六、七年甚至十幾年,張原只用了一年半,這就是出使朝鮮的好處
詹事府沒有正印官,由少詹事錢龍錫代掌印,錢龍錫見到張原,寒暄數語,便道:“慈慶宮一早傳下旨意,皇太子要在文華殿召見你,東宮的內官還在等著呢,張贊善趕緊去吧。”
詹事府離文華殿不遠,張原跟著東宮太監韓本用來到文華殿,殿門已開,有幾個內官在殿上,見張原來了,趕緊去報信,不多時,皇太子朱常洛到了,皇長孫朱由校也來了,半年不見,朱由校長高了一些,臉色不似從前那般青白,在其父朱常洛身後向張原點頭偷笑。
朱常洛向張原詢問出使朝鮮之事,張原擇要說了,朱常洛躊躇了一下,開口道:“本宮聽聞有外臣對朝鮮國反正之事頗有非議,認為是以下犯上、冠覆倒置,甚至是大逆不道,張贊善適出使彼國,為何不制止此等悖逆之行反而推波助瀾?”
文華殿上的氣氛霎時緊張起來,皇太子朱常洛問話的語氣雖不甚嚴厲,但問題卻很尖銳,御史韓浚在奏疏中彈劾張原也基本就是這些,攻擊張原動搖了儒家禮儀道德這些立國之基了,張原必須當面給出讓皇太子滿意的解釋,不然這東宮日講官的位子怕是難保。
張原當然是早有準備,躬身道:“殿下容稟,當年光海君以庶次子的身份即朝鮮王位本就不合國禮,我大明禮部諸臣對此也多有非議,曾以‘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為由拒絕冊封,但後來考慮到光海君在朝鮮的地位已經穩固,而且建州女真日益強大,奴酋奴爾哈赤桀驁不馴,為鞏固東北邊疆,故而給予冊封,但光海君即位後昏亂日甚,幽廢母后、屠兄殺弟、民怨沸騰,更且因為我大明曾經拒絕冊封其為王而懷恨在心,竟與奴酋勾結,奴酋遣其麾下智囊納蘭巴克什者與光海密謀不利於我大明,臣在朝鮮國忠義之士相助下洞察其陰謀,擒獲納蘭巴克什。歸國後已交與錦衣衛審問。駱指揮定會將實情向宮中稟報。至於說綾陽君撥亂反正,那是出於朝鮮仁穆大妃授意,臣只是適逢其會,卻遭到如此毀謗,臣不勝感慨”
說到這裡,張原語氣慷慨又有些悲愴,續道:“遙想漢之班超出使鄯善國,彼時鄯善國有匈奴使者在。班超率三十六人突入城中斬殺匈奴使者,迫使鄯善國王表示願意歸附大漢,其餘西域諸國有不忠大漢者,班超或滅其國、或另扶新君,極大地打擊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匈奴最終遠遁不敢與漢爭鋒,豈無班超之功在?若班超不幸生於今日,是否一歸國就要定其大逆不道、犯上作亂之罪?”
張原解釋完畢,文華殿上悄然無聲,立在皇太子身後的東宮首領太監王安暗暗點頭。張原果然大才,這番解釋堪稱完美。張原先以光海君得位不正說起,一下子就切中皇太子心事,福王雖已就藩洛陽,但威脅依然存在,光海君的倒臺與朱常洛在國本之爭中最終獲勝豈非暗合,單憑這一點,皇太子朱常洛就要力挺張原,更何況張原後面以班超為例的自辯相當有力
想到這裡,王安與鍾本華對視一眼,二人都是微微一笑,張原果然是有輔臣的資質,輔臣必須具備的是御前應對能力,平日文章寫得再如何花團錦簇也不如當面切入帝心一語。
果然,皇太子朱常洛和顏悅色道:“張贊善莫要為那些流言蜚語困擾,本宮已明白你忠君愛國之心。”
張原跪稟道:“殿下,微臣出使朝鮮的日記已經刊刻印行,臣藉此次出使,對遼東、建州、朝鮮的軍政邊備都有考察記載,敢呈殿下披覽。”
朱常洛道:“甚好,呈上來。”
張原即從懷裡將一冊散發著油墨香的《行路難丁巳朝鮮紀行》雙手呈上,王安過來接了。
朱常洛對王安道:“傳旨詹事府和翰林院,明日重新出閣開講。”又道:“王伴伴,中秋佳節臨近,給各位先生的節禮應早早送去,張贊善的節禮要豐厚一些,算是補上回端午的節禮。”
王安應道:“是,奴婢立即就辦。”
朱常洛想想兩份節禮實難獎慰張原的功勞和忠心,但又沒有能力給張原升官,便道:“張先生學問品德俱佳,本宮甚是敬重,以後張先生也給本宮講學解惑。”
給朱常洛講學那就等於是朱常洛的老師了,這擺明一旦朱常洛登基張原必受重用,以張原的資歷,這是極大的尊榮了,鍾本華都為張原暗暗高興,不料張原卻婉拒道:“殿下,小臣今年才二十歲,無摟識還是聲望都不足以擔此重任,皇長孫年幼聰慧,臣教導皇長孫庶幾可以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