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新兵們養好身子,訓練一段時間之後就全都派出去掃蕩四野。榮立軍功,脫穎而出的人當場就可以提拔。”
王霄語重心長的說“這就是給所有人看到明確的上升通道,這樣他們才會有幹勁。像是你之前搞的什麼眾正盈朝,簡直就是煞筆一樣。”
崇禎面上一紅,當年年少無知被東林黨忽悠,搞了個眾正盈朝出來。
雖然後面察覺不對勁改了,可這汙名卻是永遠都洗不乾淨。
現在自己聽著,都感覺臉紅。沒辦法,崇禎只好儘快轉移話題。
“祖爺爺,您剛才那句話,是哪位先聖說的?”
“哪句?”
“猛將必起於卒伍,宰相必發於州郡。”
“......我倒是忘了,你是半路出家,沒接受過完整的培訓教育。”
大明朝的皇子,一般只有嫡長子會被從小嚴格培養,教授帝王之道。
至於其他的皇子,那都是要分封各地做藩王,被當做豬來圈養的。
傳授他們帝王之道?難道是為了學會了之後好造反不成?
說以別說傳授帝王之道了,他朱由檢登基的時候,甚至還有好多字都認不全。
當然這是傳聞,也知不道是真是假。
不過朱由檢沒有接受過正統的皇室教育,這的確是真的。
實際上從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開始,大明皇帝的教育工作就陷入了一塌糊塗的狀態。
萬曆皇帝想要立福王為太子,前朝的大臣們拼死反對,一定要立長立嫡。因為這是儒家主張的根基。
出身決定一切,而不是看個人能力。
若是看個人能力的話,儒家所主張的保守頑固,將會被徹底打破。
因為光宗泰昌帝從小就不得父愛,所以皇帝教育也是不到位。
之後他又因為‘紅丸案’死的早,導致天啟皇帝也沒接受什麼正統的帝王教育就急匆匆的登基。
到了朱由檢這裡的時候,更是連這句話都沒有聽說過。
萬曆之後的大明幾代帝王,壓根就沒接受過相關的知識培訓,全靠自己摸索。
可以說大明亡國,幾個皇帝沒接受過教育,也是有著直接的關係。
“這是韓非說的,出自《韓非子·顯學》。”
王霄語重心長的教育崇禎“你要記住一件事情,所謂名教不過是帝王用來治理天下的工具,只是工具而已。永遠都別給工具超越自己本身價值的機會。”
所謂名教就是儒家,儒家一統天下之後自然心氣爆棚,就自稱為名教。
至於其他的學派,自然是不入流的雜學了。
“朝中都是儒生的結果,你這十七年來應該也看的清楚了。儒家一家獨大的結果,就是永遠都別想逃出三百年王朝的定律。”
“咱們現在都是反賊,所以決不可再讓儒家獨大。要重視雜學,最起碼得懂算數!”
面對王霄的教誨,崇禎很是恭敬“一切都聽祖爺爺的。”
“明天你隨我出城,去看看這北直隸的土地都成了個什麼模樣。”
崇禎十七年北直隸的土地是個什麼樣子?
入目所見,到處都是拋荒。
原本的良田之中長滿了雜草,曾經的水利設施全都因為長期無人維護而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