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當初撰寫《科學》文章一樣,許秋首先登入了《自然》的官網,
&n之類的期刊不一樣,在投稿前多花費一些時間,去了解一下對方收稿的具體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畢竟,《自然》每年收稿量近萬,而錄用的僅有800多篇稿件。
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盯著《自然》,就算自己的工作在當前領域內已經足夠好,也不是穩穩就能發表的,必須要把同期其他投稿給幹掉,脫穎而出才行。
說白了,就是卷,世上本來沒有《自然》大子刊,卷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而且,一旦投《自然》被拒,要麼轉到《自然》大子刊或者nc,要麼就只能轉投《科學》,容錯率很低,只有兩次機會,錯過了就麼得了。
&n被拒可以投ees,投ees被拒可以投jacs,投jacs被拒可以投nc,甚至還可以往高投,到《焦耳》上碰碰運氣,再不濟,從am轉到aem也是可以接受的,兩者的差別並不大。
《自然》官網的網頁載入很快。
許秋大致瀏覽了一下,發現相對於《科學》官網紅黑簡約的設計風格,《自然》的官網在顏色上沒有給人很強的視覺衝擊,就是普通的白底黑字。
不過,《自然》官網的版面內容相對多一些。
許秋先是找到作者投稿一欄,檢視文章投稿的要求。
《自然》對於文章的分類很有意思,只有兩類,“articles(實驗文章)”與“非實驗文章”。
這說明它們更加看重實驗文章。
當然,整個學術圈也都是這樣的。
因為非實驗文章,不論是綜述也好,還是短評也好,還是其他什麼文章,都只能錦上添花,實驗文章才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基礎。
《自然》對於“實驗文章”的要求寫的非常的詳細:
“articles是原始報告,其結論代表了對一個重要問題的理解的重大進展,具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在印刷品中,它們通常不超過5頁……”
“開頭要有一個摘要段落,主要針對學科以外的讀者,最好不要超過200字,這是獨立於正文的文字,需要避免非必要的數字,縮寫,首字母縮略詞……”
“摘要段落的結構應如下:用23句話對該領域的基本介紹;對工作背景和基本原理的簡要說明;對主要結論的陳述;最後,用23句話把主要的發現放到一般的語境中,這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論文所描述的結果是如何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的……”
“正文要有34個圖表,正文包括摘要的長度通常為20002500個單詞……”
“重要但技術性的細節,可以轉移到方法或補充資訊中……”
“文章通常有3050篇參考文獻,要注意這些文獻在頁面上所佔的空間……”
“各節之間用副標題隔開,以便於導航……”
“副標題最多可包含40個字元(包括空格)……”
總的來說,《自然》和《科學》的要求差不多。
不過,關於摘要部分,許秋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摘要是寫給外行人看的。”
可能,也只有像《自然》這種高影響力的綜合類期刊才會這麼講吧。
&n之類的,會看你文章的基本上都是同行,也就不太需要把摘要寫給外行人看。
看完了投稿要求,距離下課還有一點時間,許秋也沒打算撰寫文章,索性回到《自然》首頁,繼續檢視首頁的內容。
首先,最上方同樣是封面文章,有一個大封面和四個小封面。
大封面文章是一個長條,佔據了整個版面。
小封面文章,四篇加在一起佔用了五分之四的版面,還有五分之一的版面是當期《自然》雜誌印刷版的封面。
封面文章下面是“news & &nment(新聞與評論)”欄目。
這裡類似於《科學》中的短評系列,主要針對時事、熱點。
大機率是大佬們灌水的地方,每個工作也都有一張封面圖片。
一共有一張大封面,六張小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