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追問:“那後來呢?”
穆雪偏過頭看了眼許秋,答覆道:“去了清北大學,大一就是正常入學,大二我參加了清北大學的‘闖世界計劃’,到MIT(麻省理工學院)交流了一年,基本上是去那邊的實驗室過了一年的柱子,最後發表了一篇SCI文章,二區的小文章。”
頓了頓,穆雪繼續說道:“大三把剩下的課程修讀完,同時寫了一篇綜述文章,發表在了AFM上,暑假跨校保研到了魔都綜合大學這邊,大四的時候,我又以交流生的身份來到魔都綜合大學這邊做畢設,在我叔叔那邊發了幾篇文章。”
許秋聽完之後,終於明白穆雪是怎麼進國獎答辯的了。
同時心裡暗暗感慨,出身好資源就是多啊,大學四年跑了三個地方,還都是頂級高校。
像清北大學那個“闖世界計劃”,許秋之前也是有所耳聞。
這個出國交流計劃需要自己去聯絡國外的學者,而不是學校安排的。
對於學生來說,既然都已經進了世界排名在二十左右的清北大學,要交流肯定也是去世界前十的大學,比如MIT,Stanford(斯坦福),Berkeley(伯克利)這種大學。
可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沒什麼人脈,怎麼可能聯絡的上這種頂尖名校的大佬呢,很多機會對他們來說就不存在。
國外的人脈文化雖然沒有國內這麼歷史悠久,但也是存在的。
比較典型的就是推薦信制度,要去漂亮國讀研的話,都是需要推薦信的。
而寫推薦信的人的身份,會對最終的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
比如,你拿著幾封諾貝爾獎得主或者名校校董的推薦信,和她拿著隔壁王叔叔寫的推薦信,份量自然是不同的。
穆雪突然問道:“對了,你答辯準備的怎麼樣,可以看看你的PPT嘛?”
“可以啊。”這個沒什麼避諱,許秋隨意點開了桌面上的答辯PPT,翻動了幾頁。
穆雪看著PPT上兩篇大滿貫的AM文章和一篇《自然》子刊,加上後面列的一大堆學術成果,直接驚呆了:
“這些都是你的工作?!”
“嗯。”許秋淡定點點頭。
“厲害,厲害,”穆雪讚歎道:“我在清北大學和MIT交流的時候,都沒有遇到過像你這麼強的本科生。”
穆雪又開玩笑道:“還好我是13號,在你前面,如果我是15號,我肯定要和你換號牌,不然壓力太大啦。”
許秋笑了笑作為回應,然後指了指穆雪的電腦,說道:“你的呢?”
“那……我就獻醜啦。”穆雪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開啟了自己的答辯PPT。
許秋看了看,穆雪的PPT和他的格式相近,也是放了三篇代表作。
最後面列出全部的學術成果,一共三篇一區一作,兩篇一區二作和一篇二區三作。
她的三篇代表作,其中一篇是那個AFM綜述,文章正式發表的時間是在一年內,因此可以用於評獎。
另外兩篇文章,都是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Appl. Surf. Sci.(ASS)上的。
ASS這個期刊,就是之前吳菲菲吐槽過的那個大類二區,小類有一區有二區有三區的,因為和材料相關的小類是一區,所以就按一區算的期刊,這也是材料系承認的,為數不多的低影響因子(影響因子35)的一區期刊。
雖然AM和ASS同為一區期刊,但它們檔次上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論影響力,AM肯定是遠遠強於ASS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