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I領域,已經多少年沒有出現Nature、Science系列的文章了啊。”
許秋嗯了一聲,沒有多做回應。
實際上,除了早在2001年,PDI作為受體材料首次被應用於有機光伏領域中,發表了一篇《科學》主刊外,PDI系列這些年發表的文章沒有一篇和《自然》、《科學》沾邊。
那篇《科學》文章中,.Friend是其中一個文章作者,他是有機光伏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文章的具體內容是基於PDI受體的有機光伏器件,在490奈米的光照條件下,獲得了1.95%的光電轉換效率。
這在現在只是渣渣一般的成果,效率低就不說了,光照條件還只是單色光,都不是標準太陽光譜下的資料,可在當時算是突破性的進展,這意味著研究者們終於找到富勒烯衍生物的替代品了。
可惜,這麼多年來,PDI系列一直不爭氣,AM、EES、JACS、Angew(德國應化)這些材料、化學類的頂刊加起來倒是發了十篇以上,可一篇和Nature、Science沾邊的子刊都沒有,哪怕是NC這樣的《自然》小子刊都沒有。
這種情況,就像是一些研究者在一個小圈子裡自己玩,卻一直出不了圈。
歸根結底,非富勒烯受體只是有機光伏大研究領域下的一個細分領域,PDI又是非富勒烯體系中的一個細分領域。
除非能夠做到突破細分領域的成績來,比如突破有機光伏整個領域的光電轉換效率總紀錄(12%),那意義自然不同。
打破PDI體系的記錄NB嗎?
自然是NB的。
但上面還有更高的記錄。
就如同:
百萬身家厲不厲害?一般般。
千萬身家厲不厲害?還湊合。
億萬身家厲不厲害?這個厲害吧。
但上面還有十億萬富豪。
因此,現在有機會謀求一篇《自然》、《科學》的子刊,Nat.&nmun.(NC),或是Sci. Adv.(SA),也算是一大進步了。
當然,在學術界,不同領域的不同研究者對於不同期刊的定位有所偏差,就如同AM和JACS之爭,換算比例究竟是1:1、1:2、2:1或是其他,沒人能說的清楚。
有人看不上NC,覺得上面有不少灌水的文章,還要收不少的版面費,不如AM,不如JACS,但你讓他們去NC上灌水試試看,他們瞬間就萎了。
相對來說,有機光伏領域,能在AM、JACS上灌水得課題組一定是比能在NC上灌水的課題組要多的。
至於NC和SA比較,相對來說,NC是老刊,比較穩定,SA是新刊,有賭的成分在裡面,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很難說的清楚。
因此,許秋還是傾向NC。
這是有前車之鑑的,就像當年《自然》子刊Sci. Rep.(SR)剛出來,不少人覺得是NC第二,把很多好文章投了過去,坐等升值。
現在SR出了分割槽,是SCI三區,人們頓時傻眼了,都不好意思跟別人介紹他們當年投SR的工作。
不過,目前這些對於許秋來說,暫時還處於想象階段。
等什麼時候器件效率真到了8%以上,才有機會把這些變為現實。
PS:上週每天在6千字更新的基礎上,多更幾百到一千多字,積少成多,一週時間多更了4千字,已經把100月票和上週2000推薦票的4千加更還上了。
作者君很有節操的對吧,再求一波月票和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