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心裡面已經把這篇件稿判了死刑,但許秋本著負責任的想法,還是把對方的投稿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
可惜,並沒有找到什麼其他的亮點,這篇文章主要的創新之處和許秋的AM差不多——“新材料”、“高效率”、“高結晶性”。
而且,JACS期刊對正文篇幅的限制非常的嚴格,因此他們正文中報道的實驗資料,還不如許秋那篇AM詳盡。
這篇工作的第一單位是港大的一個課題組,也算是有機光伏領域中不小的課題組,通訊作者是嚴虎。
許秋在閱讀文獻的時候,也多次看到過這個嚴虎的名字,每年文章的產出不少,而且也發表過幾篇《自然》的大子刊——《自然·光學》。
沒想到居然和他們課題組的實驗撞車了。
至於編輯把文章發給魏老師這邊,也算是意料之中。
大機率是編輯在文獻資料庫中,檢索到了許秋髮表的那篇AM。
因為他們的投稿時間,是晚於許秋AM文章電子版上線的時間的,而文章接收之後的流程,先是作者proof,敲定最終版本,然後等待一般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文章會電子版上線,最後再等幾個月才會正式發表。
當文章當進入線上版本後,其他研究者就可以從對應的期刊搜尋到對應的文章,不過此時沒有期、卷號,正式發表後,才會有對應的期、卷號。
許秋不禁唏噓道:“如果沒有我們這篇AM在前,他們的工作發個JACS還是沒問題的。
再如果他們能早點投稿,趕在我們電子版上線前,說不定稿件也到不了我們這邊,畢竟ACS和Wiley是兩家公司,資料庫不共通,到時候和我們的文章同時發表,也是有可能的。
可現在文章都到我們手裡了,他們這工作也算廢了,估計只能再改改,然後發篇二區回回血了。”
陳婉清感慨道:“我現在算是理解魏老師,為什麼一直強調‘做科研講求一個快’,科研不僅是在和天鬥,同時也是在和其他研究者競爭。”
“是啊,不過也不能一味追求快而忽略工作的質量,畢竟和人鬥,撞實驗的情況比較少見。”許秋頓了頓道:
“我估計他們應該也同步在做一些基於PCE11的橫向研究,肯定還和我們的其他工作有所重疊,要是到時候他們發現側鏈調控、P3T、P5T、特殊的光吸收光譜現象,這些相關研究的文章都被我們包圓了? 他們老闆會不會直接氣得把這個專案砍掉呢。”
“大機率還是會撞車的? 不過我們文章都發的差不多了,和我們沒多少關係啦。”陳婉清道:“他們真的是一步慢? 步步慢啊。”
許秋和學姐、學妹繼續討論了一會兒? 開始寫拒稿的審稿意見。
這比大改、小改的意見好寫多了,他花了幾分鐘便完成了? 只有短短的一段話:
“作者設計合成了一種高結晶性的聚合物給體材料PffBT4T2OD,並將其用於富勒烯體系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 最高光電效率可達10.16%。不過? 類似的結果已經有過相關報道了:Adv. Mater.,DOI:xxx。因此,從文章新意的角度上來看,我不認為這篇工作足夠發表在JACS這樣高檔次的期刊上。”
然後他把寫好的意見文件用郵件傳送給了魏老師。
……
處理完文章審稿? 輪到非富勒烯綜述的事情? 現在已經收到編輯的確切答覆,可以開始動筆寫了。
考慮到綜述的工作量比較大,許秋和陳婉清商議了一下,決定還是按照之前寫計劃書的方法。
將一整個工程拆分成若干個模組化的工作,最後再進行整合。
此外? 他們還把學妹拉入進寫綜述的團隊中來,三個人共同一作? 排名依次為許秋、陳婉清、韓嘉瑩。
因為沒出JCR分割槽的新刊在評獎、畢業稽核的時候,都只能算是四區? 所以這篇文章的歸屬也不是特別重要。
初步的分工計劃,韓嘉瑩負責第二部分PDI分類材料的總結? 陳婉清負責第二部分ADA分類材料的總結? 許秋則負責N2200系列和其他系列材料的總結? 待第二部分全部完成後,許秋把內容整合到正文中,再討論下一階段的分工。
由於韓嘉瑩對綜述接觸的不多,許秋怕她那邊出問題,便在正式開工前,給她上了一課:
“引用文獻的時候必須要詳盡,但是在正文中並不需要把每份工作幹了什麼都寫出來,只需要挑出對應分類小分類下的幾個典型工作即可。
至於圖片部分,材料的分子結構需要畫一個大圖,把所有涉及的材料都囊括進去。
而其他的圖片,大都可以配合正文的內容,直接引用其他人工作中的圖片,可以引用一整張圖,也可以只引用一張圖中的部分圖片,這個看具體需求,最後再把這些引用的圖片重組,成為自己文章中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