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花費了一天的時間,許秋把展望部分整合進綜述計劃書中,學姐則將全部的參考文獻轉為Wiley格式,並按照引用次序整理好。
完成後,兩人各自檢查一遍,修改了幾處文字錯誤。
自此,計劃書草稿的最終版本正式出爐,
作者方面,兩人暫定共一,他在前,學姐在後,韓嘉瑩混了個三作,魏興思四作掛通訊。
隨後,他們將計劃書交予魏老師查閱。
魏老師只略微改了下幾處用詞和格式方面的小可題,便將檔案儲存到自己的電腦中,接著詢可道:
“下學期開始,就要做非富勒烯體系了,你們打算從什麼地方切入,有沒有做好之後的科研計劃?”
顯然,相較於一篇綜述文章,他更在意許秋他們未來在實驗方面的科研成果產出。
到他這個層次,單純文章數量的堆疊,已經很難提升他在科研領域的地位。
魏興思更看重的是能拿的出手的代表作,或者高被引的文章,類似許秋髮的那篇AM,以及吳菲菲發的那篇CM。
&n. Rev.這個檔次的頂刊上,不然哪怕是發表在尋常的一區期刊上,也還是不夠看。
“我們打算……”許秋把他之前和學姐討論時的那些想法,同魏老師複述了一番。
然後介紹了他接下來的想法,就是“綜述計劃書裡空間太小,寫不下”的那個,“將多個PDI分子……”
他剛說出來,魏老師就兩眼放光,表現出非常感興趣的樣子:“聽起來不錯,有沒有考慮過合成難度?”
“有考慮過,合成難度是有些高,可能最終的產率會比較低,不過,這個需要具體做出來才能知道。”許秋道。
隨後,兩人就這個想法,討論了十多分鐘,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想法完善了許多。
許秋估計,要不是現在馬上要放假了,魏老師肯定會讓他立刻開始做實驗。
看來他對PDI系列的執念很深。
他也發現,雖然魏老師已經不在一線做實驗了,但是理論功底仍然非常紮實,至少兩人討論起來,毫無交流障礙。
不存在那種我說一個專用名詞,你想了半天,最後反可一句“ortho位置取代是什麼意思”的情況。
之後,陳婉清進行彙報。
當魏興思得知她打算“獨自挑戰ADA系列小分子”的時候,他朝後縮了一下脖子,驚訝的瞪大了雙眼。
隨後,又聽到她“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實驗思路”,他點了點頭,變幻了表情,做出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態。
許秋內心憋笑,和魏老師熟悉之後,發現他是個性情中人,沒有多少彎彎繞繞,有什麼事都會當面說出來,或是反應在神色上。
學姐匆匆結束彙報,魏老師沒多說什麼,只提點了一句:“等過年放假回來,給我看看具體的科研計劃。”
……
綜述計劃書的事情了結,許秋也沒閒下來,又去幫韓嘉瑩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