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但是實驗還是要繼續進行的。
許秋再次嘗試另外三種溶液。
用掉了三隻針筒,三個過濾頭,他最終得出一個結論:
四種2#和4#溶液都不能用。
“怎麼辦呢,”陳婉清有些著急:
“要不要加點溶劑進去,把溶液濃度調低試試?”
“我覺得有點難,第二批材料裡面,應該是存在一些溶解度極低的物質,調低濃度也不見得可以溶解。”許秋道:
“再說了,我們配製的溶液濃度也不算高,如果再大幅度稀釋的話,塗出來的膜就太薄了。”
雖然不太抱有希望,但許秋還是往2#和4#的每個溶液中加入一倍體積的溶劑,將它們稀釋為原來的一半濃度。
其實溶解度這個問題,許秋心中隱隱有了解決方法,不過還需要在模擬實驗室中實驗過後才知道。
“先把1#、3#溶液的器件做了,看看效果怎麼樣吧。”許秋道。
陳婉清也沒什麼好的辦法,只得點點頭。
之前只用掉8片基片,還餘下16片基片。
許秋改了轉速,新增了2000和4000轉,其他條件沒變,把所有基片都用光。
……
蒸鍍、測試。
24片都測試完,許秋體系的效率最高是4.13%,陳婉清的是5.25%。
得到結果後,陳婉清開心了許多,說道:
“比預期情況好很多了,我還以為只能有個1%、2%的效率。”
“至少說明大方向上是沒錯的,”許秋道:
“話說,學姐你的效率比我的高1%。”
“不同體系沒法直接比效率的,”陳婉清道:
“我們做的型別不一樣,看似我的效率更高一些,實則還不如你呢。
因為我的三元體系,是有別人的工作基礎在裡面的,能做的高也屬於正常,畢竟他們的二元體系效率最高能到10%以上。
如果拿文章舉例的話,我想要發一篇二區的文章,器件效率至少得做到8%左右。
要是能做到10%,差不多能發到一區。
再往上,基本不可能了。
而你的體系是一種新體系,效率能有6%左右就能發一篇二區的文章了。
如果效率能做到8%,差不多就夠到一區的門檻了。
如果做到10%,就能發非常好的期刊了,比如材料學科的頂刊AM、EES,或者《自然》的小小子刊《自然·通訊》。”
“那要是想發《自然》主刊呢?”許秋道。
“想發這種頂刊的,必須要取得重大突破才行。”陳婉清道:
“現在有機光伏體系效率的世界紀錄是12%,已經維持了好幾年了。
你這新材料,要是效率能做到14%、15%,估計還有點可能發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