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塗鈣鈦礦傳輸層、有機有效層。
蒸鍍鈣、鋁電極。
準備測試。
許秋在測試時,第一片一般都會拿標樣測試,或者拿心裡覺得最有希望的樣品測試。
測標樣是為了判斷這批器件的整體效能大概怎麼樣,如果標樣比平均值低,那麼整批器件的效能可能也是低於平均值的。
不過這批他沒做標樣,也不知道哪個條件比較好,完全是未知的探索,所以他就隨便拿了一個樣品,“1%,5s”。
測試後,得到效率為8.66%。
看到這個結果,許秋鬆了一口氣。
這說明自己的推斷是正確的,之前確實是塗的太厚了。
鈣鈦礦材料可以作為傳輸層,至少是比不塗傳輸層的效能要好。
只是,效率還沒有到10%,可能是這個濃度下的薄膜太薄了吧。
他選了“2%,5s”的樣品,繼續測試。
果然效率提高了,達到了9.37%。
……
測試完其餘23個樣品。
最終,“3%,5.5s”樣品的效能最佳。
效率可達10.24%,與PEDOT基準器件的效率相當。
離開模擬實驗室,許秋看了下時間,都快十二點了。
今天又忘記去公共浴室洗澡,只能再去樓道沖涼了。
冰冷的水柱擊打在身上,許秋非但不覺得冷,還覺得很興奮。
他在心中盤算明天的實驗計劃:
可以進一步拓寬調控範圍,比如溶液濃度為2.5%、3%、3.5%,轉速不變。
此外,另外三個溶液體系,也可以做一做,雖然能超越4#樣品的機率不大,但說不定會有奇蹟呢。
…………
第二天,許秋前往實驗室,然後驚訝的發現實驗室沒有人。
刷一卡通開啟門禁,他看了下手機,才發現今天是週六,課題組不上班。
不過,既然來都來了,那麼便做實驗唄。
而且,週六好啊,沒人和他搶手套箱。
他按照昨天的想法開始實驗,中午就在外面的辦公桌點外賣吃。
並沒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結果。
1、2、3#樣品效能都不如4#。
其中,2#樣品還可以,最高效率也有9.6%了,但是沒破10%,終究是差了點意思。
這一批次的標樣效率是10.10%,而4#樣品中最高效率達到了10.46%,條件是2.5%的濃度,5000r.p.m.轉速,5.5秒間隔時間。
其實,標樣器件如果像實驗組中這樣精細調控制備條件的話,效率可能還能更高一些,但是沒必要。
這也是業界潛規則了,在兩者效能相當的情況下,把實驗組做的比對照組稍高一些,哪怕沒高多少,只是0.3%,看起來也會舒服很多。
就在效能測試進入尾聲的時候,許秋聽到外面有人過來的聲音。
似乎不是魏老師的腳步聲,那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