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年輕的佛尊說完之後,只見其大手一揮。
一副世間景象在眾佛尊、羅漢、菩薩面前出現,佛尊們紛紛向其中看去。
一座小城,很小、很小的小城,一間很小、很小的古廟,頗為簡陋。
兩根石柱頗為不凡,矗立在石廟門口兩邊。
一場小型法事,有凡人十幾之數,苦修僧人不足一手之數。
一名穿著稍好的凡人整帶領二三人禮佛,三五僧人吟唱佛經。
其人頗為虔誠,信仰堅定,得到我佛賜福,這麼虔誠的人百里無一。
映入眼簾的先是這場小型法事的景象。
“阿彌陀佛!百年前,本尊曾在此地傳播我佛教義,感化世人,沒想到此地如今還有這般虔誠之人,能夠引動佛念,為其賜福並化解陰晦之氣,實為不易。”
看到場中景象,面相年輕的佛尊不由得點評兩句。
也是向諸位佛尊、羅漢、菩薩說明。
這是發生在他傳教區域裡的一件能夠引動佛念並讓他感應到的事情。
教區裡有著樣虔誠的信徒也是一件有面子和值得高興的事。
修為達到真佛尊者,以後簡稱佛尊或者尊者,這個位階之後。
他曾經傳播過佛法的地區,或是修行過的地區一般會成為他的教區。
只要是這一地區有信徒足夠虔誠,就會引動佛唸對其賜福。
這樣的事情佛尊都會感應到。
佛祖的佛念在大部分佛教區域都有,但是非常稀薄,凡人幾乎一生也不會因為引動佛念而被佛祖關注。
當然佛祖要是有意關注的話,他是能感應到每一名引動佛念信徒的祈禱的。
但是正如大領導很少會去關注普通民眾個人的願望一樣。
佛祖也不會時刻關注他的億萬信徒,這就需要有專門負責各個區域的佛尊、羅漢、菩薩來關注,來傳播信仰。
這些區域怎麼劃分的呢?
一般是靠佛尊、羅漢、菩薩自行傳播佛法,開拓教區。
你在某片區域傳播佛法建立佛教信仰,在某片區域留下絲絲縷縷的佛念。
這片區域就是你的教區,這當中也有某位佛尊圓寂之後由其傳人接管的情況。
即使是佛尊的佛念,一般情況凡人也無法引動佛念。
除非其真的是足夠虔誠或者是長時間的為一件事情祈禱,才可能會引動佛唸對其賜福。
再或者就是在比較大的寺廟或者香火比較旺的寺廟裡比較容易引動佛念。
這樣的地方受尊者們的關注度也高。
這位看起來很有權勢的人,在這麼小的一座石廟,只是請動了幾名苦修僧侶為其誦經。
只是相當於一場小型的法事,這些僧侶的信仰都足夠虔誠,而他本身信仰也夠虔誠,所以在這麼一座小廟才能引動佛念。
然而讓這位佛尊輕咦的卻是另一件事。
只見一隻很普通的獼猴,它也在虔誠的祭拜著。
佛尊、羅漢、菩薩們都能感覺到它的思想。
因為它此時的所思所想,完全向那尊散發金色光芒的佛像所敞開。
也就是向著佛尊的佛念所敞開,虔誠的向著佛像祈禱。
此時所有的佛尊都能感受到它內心的恐懼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