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同時養我們兩個。”本傑明的話語很現實,黛西無法反駁。
在為女兒卡洛琳舉行完一歲生日宴,本傑明賣掉湖邊別墅,也賣掉巴頓紐扣廠,也賣掉帆船,把所有錢存入銀行,留給黛西和女兒卡洛琳,他要趁女兒沒有記憶時離開,否則會有反效果。
“為什麼,完全可以等到女兒上初中再離開,那時應該回到十幾歲,至少也陪伴了成長。”有觀眾不理解。
傑克叔叔說道:“本傑明一生不平凡,他經歷了許多,所以太瞭解平凡的珍貴,他想讓女兒平凡地成長。”
“仍舊不能理解。”觀眾說:“有個與眾不同的父親,怎麼了?”
“因為你沒有經歷過不平凡。”傑克叔叔說道,他也沒經歷過,可他理解本傑明的選擇。
銀幕裡本傑明離開的那晚,黛西醒著,但沒能說出任何挽留的話語,只能眼睜睜看著丈夫離開。
這段話不僅虐黛西,也虐本傑明,誰想離開剛出生的女兒呢?還虐正在讀日記的卡洛琳。
卡洛琳本來只是吃瓜群眾,沒想到吃到自己的瓜,同時也解釋為什麼黛西在臨死前堅持要讓女兒讀日記,一方面是想聽卡洛琳的聲音,另一方面是想用這種方式告訴她真相。
本傑明離開家只帶走一件衣服,他每年都會寄回來明信片。
[1970年,兩歲了,生日快樂,我真希望給你一個晚安吻。]
[5歲,我希望能帶你第一天去上學]
[6歲,我希望能教你彈鋼琴]
[1981年,13歲,我希望能叮囑你別亂交男友,我希望能傷心的時候,我能抱著你,我希望能當你爸爸,什麼都不能改變這個心願。]
[不管做什麼,永遠不會太晚,我這種情況應該說,永遠不會太早,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沒有時間限制,隨時可以開始,你可以改變或保持現狀,人生沒有任何規矩,我們能積極或消極的生活,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來自於從未見過的父親的期望,影廳不少觀眾都在抹眼淚,不用刻意煽情,逆生長悲劇的宿命早已種下。
影片畫面是本傑明愈加年輕,全世界走走停停,他到了印度,到了華夏,到了秘魯,打工養活自己。
[我希望能看到讓你驚奇的事物,體會從來沒有體會過的感受,認識和你想法不同的各種人,過一個你感到驕傲的生活,要是你發現自己還未實現這一點,希望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卡洛琳都不知道,在她十幾歲時,見到過生父一次,當時走開許久的本傑明返回,這時他臉上還有稚氣,身高也變矮了些,像還未長開的高中生。
在聽到黛西介紹自己現任丈夫是一位鰥夫,對孩子很好時,本傑明放心了。
凝視著年輕的本傑明,黛西不由說”你年輕了好多,你說得對,我不可能同時照顧你們兩個人,我沒那麼堅強。”
時間又過去幾年,黛西接到一通電話,來到養老院,見到兒童福利所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在一棟危樓裡發現他,本傑明身體很差,甚至於不記得自己是誰,只是從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中發現了黛西姓名和電話,才取得聯絡。
外表是七八歲小孩,但身體狀況卻是七八十歲無疑,醫生診斷本傑明患有老年痴呆早期症狀。
本傑明連最心愛的人都不再記得,當黛西詢問:“還認識我嗎?我是黛西。”
“你好,我是本傑明。”
和最初時兩人調轉,當時本傑明是垂垂老矣的狀態,而黛西是少女。
“我好像有過漫長的一生,但記不起了。”本傑明甚至忘記自己叫什麼。
慢慢的本傑明越來越小,變得不會走路,牙牙學語,讓人徹骨的悲傷。
2002年,車站逆轉的大時鐘換成數字鐘,2003年春天,本傑明變成了剛出生的嬰兒,他在黛西懷裡永遠閉上雙眼。
故事講完,病床上老人黛西似乎看到門窗有蜂鳥飛過。
“晚安,本傑明”,黛西生命也走到盡頭,故事形成閉環。
導演似乎還嫌感動不夠,結尾出現一旦快剪,有些人生來就註定要坐在河邊,出現小矮人歐提先生。
有些人註定會被閃電擊中,是道斯先生。
有些人有音樂天賦,有些人是藝術家,出現鋼琴婦人和邁克船長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