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畢業論文是《導演權責,及劇組分工》。”米歇爾道:“現在來看我的大部分理論都是對,只要把楚舜導演排除在外就行了。”
“哈哈哈,有道理。”梅勒道:“下次發表論文,可以加上[楚舜導演除外]。”
看完後學術大佬都準備發表關於隨電影,以及關於楚舜的文章,但問題來了,專業的電影學術期刊基本上都是月刊,比如說《村聲》就是月刊,朱爾斯管理的《電影評論》以前還是雙月刊,直到有投資,才變成了月刊,所以多數大佬們的文章沒有那麼快速的就出來,況且寫這種專業性的學術文章,怎麼可能幾個小時就寫完,想想畢業論文。
文章雖然不能馬上出現,但紙媒的報道卻是接踵而來,在《隨電影》首映的第二天,好萊塢、歐洲、亞洲鋪天蓋地的報道來了。
說明一句,這裡歐洲是指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等學術期刊大佬來了的國家,而亞洲也是如此,華夏、島國、韓國等,沒有來的就好像印度,國內也沒有什麼響動。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結果,是因為學術大佬們自己的宣傳,迪士尼就算是再看重楚舜,但《隨電影》畢竟是紀錄片,畢竟導演不是楚舜本人,是完全不可能給《美麗人生》差不多的宣傳資源。
你不宣傳,這些學術大佬們不要面子的?比如說米歇爾,法國《電影手冊》主編,電影手冊在影史什麼地位就不用說了,找個熟悉的朋友,就好像法國《世界報》主編吃了一頓飯,然後就能看到頭版頭條“傑克·米歇爾:《隨電影》是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以來,最重要的紀錄片。”
[楚舜,世界上最著名的導演,前段時間才獲得了金熊獎,並且是歷史第四位同時集齊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的導演。
關於他獲得的榮譽,大多數人都知道,但讓人不知道的是,他除了是一位著名導演,還是一位著名的編劇家、作曲家、攝影家、剪輯家、美學家,準確來說,劇組中是人可以做的事情,他都做,自編自導自剪自攝自作曲百年都沒有出現的電影全才。
《隨電影》是關於他拍攝美麗人生電影的過程,從未想到一個劇組,能夠在一人的指揮下,達到如此的和諧。
楚舜用事實告訴了我們,電影不僅可以完全貫徹導演意志,還可以由導演一手掌控。
我認為紀錄片《隨電影》所展示的內容,電影大學必須要專門有一個學科做研究,因為他和其他導演的拍攝,已不是同一件事。
電影發展至今,研究以分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各學派已將電影研究到了很細的程度,而紀錄片《隨電影》中楚舜導演拍攝的方式,是電影進步的另一個方向!]
也就如同《世界報》幫朋友的忙,其他國家也差不多,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很神奇的現象。
楚舜《泰坦尼克號》橫掃奧斯卡,或者是《美麗人生》實現大滿貫,在很多國家的主要報紙上都沒有上頭版,但這次因為《隨電影》,反而上頭版了。
娛樂電影新聞很難上嚴肅性問頭版,但如果是研究電影,那就是學術新聞,上個頭版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論證,楚舜是如何不到三十歲,擁有如此龐雜的能力,囊括攝影、運鏡、剪輯、美術、照明,我想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如同好萊塢簡·斯潘格勒消失之謎,並且前者更加具有傳奇性。”——《紐約時報》
這篇報道是朱爾斯寫的,然後是在紐約時報頭版,雖說不是頭條,但也是少見的除了巨星逝世,“灰色女士”頭版上出現娛樂新聞了。
“不弄清楚《隨電影》之中的拍攝方式,是沒有辦法理解楚舜導演的義大利三部曲。”——《羅馬日報》
《首映》月刊,並不是好萊塢中途破產的那個,而是義大利最為著名的電影學術期刊。
這個報道也就是《首映》主編所寫,他口中的義大利三部曲,自然是西西里、天堂電影院以及美麗人生。
除此之外,還有回憶三部曲《泰坦尼克號》、《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電影三部曲《六格》、《天堂電影院》,未有。
反正這些都是外人評價的,楚舜本人都不知道,相信也是楚舜不過是一個導演,他懂個屁三部曲。
最後一個電影三部曲,是新進的楚吹朱爾斯提出的,他認為天堂電影院是討論電影緬懷電影,而《六格》是還原電影本身,都是討論電影的電影,未來肯定還會有一部,所以先把三部曲占上,就尼瑪離譜。
“堅持認為《隨電影》中楚舜的拍攝方式,是不正確,不科學的。導演對劇組所有一切指揮,一旦出錯就會如同多米諾骨牌倒塌,可現在讓我疑惑的地方在於,楚舜所拍攝沒有任何電影失敗了。”——《大英報》
《銀幕》主編,在觀影時就一直碎碎念著,當天下午就寫了文章,發給了大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