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不,不會最好。”楚舜道:“我要的就是不會開車,你一會的狀態要更懶洋洋一點,需要癱在車上。”
演員交代完畢,楚舜有趣看了攝影,沒問題才叫開始拍攝。
“高效率,反高效率。”梅勒口中嘀咕,他曾經寫過一篇論文《劇組高效率的組成方法論》,專門講述一個劇組如何才能夠更高效率。
梅勒認為想要高效率只要三種方法,第一全劇組非常熟悉,所以能夠很好的配合,第二種劇組薪酬非常高能夠讓劇組成員加班,第三種劇組的各組成員都旗鼓相當,具體論述很複雜,反正梅勒一番論述之後,得出結論,只有第一種方法和熟悉的人配合是最高效的。
嗯……感覺好像是寫了一篇論文,得出了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結論。
可楚舜的出現,讓梅勒感覺自己這個結論似乎有錯,《美麗人生》劇組的確都很熟悉,開始的採訪也說了,最少也是合作四五年的團隊,但誰都能夠看出,如此高效最大的因素,是作為導演的楚舜在處理所有劇組的問題。
底妝有沒有問題,詢問導演。照明有沒有問題,詢問導演。鏡頭如何排放更好詢問導演,如何拍攝更好詢問導演等等,感覺其他人連腦子都不用怎麼動。
“所以說,這就是讓劇組高效的第四種可能性?一個人決定所有事情?”梅勒在心裡自己詢問自己,但是他怎麼想怎麼感覺不靠譜。
見識了楚舜高效拍攝幾場戲,旁白再次出現:“好萊塢很多導演,因為在拍攝時脾氣不好,被稱之為片場暴君,但楚舜導演掌握了所有,我能願意稱呼他為片場主宰。”
“不止是在攝影、燈光、劇本、美術、演技等這些方面,楚舜導演主宰劇組體現在方方面面。”旁白說道。
畫面是楚舜設計服裝,以及選擇道具,包括妝容的建議,都是楚舜提出了大部分的建議。
準確的說不是建議,是就按照楚舜提出的照辦,而化妝師、佈景師、道具組以及服裝設計師,都按照楚舜所說的來。
關鍵是看這些職員的反應都很正常,顯然如此情況是慣例。
“……攝影、燈光、劇本、美術全部兼任,都已經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了,現在連服裝設計、佈景、道具、化妝等一切幕後都佔據主導,這真的是紀錄片嗎?”朱爾斯真是感覺三觀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是不是紀錄片,其實拍攝手法很明顯,朱爾斯也沒有懷疑羅伯特拍攝的真實性,只是太不可思議了。
被驚訝的不止是朱爾斯一個人,在場所有人的表情,都跟看見了撒旦降臨差不多。
紀錄片本身不是電影,但也是在影院看,嚴格來說觀影途中,也是不能開口討論。
前面大佬們也都忍住了,但看到此處,令人髮指的“主宰劇組”,再也忍不住,自己圈子開始小聲議論。
“見識到了操木偶拍攝,不得不說,名字太貼切,劇組都是楚舜牽著的木偶。”
“這種方式……具備推廣性嗎?”
“推廣性?列夫,我感覺你這話非常過分,紀錄片展現的楚舜拍攝方法,和推廣性這個單詞有任何聯絡嗎?我媽媽和總統的聯絡,都比這個大。”
“抱歉,是我語無倫次,但阿姨和總統有什麼關係?”
“……”
都很小聲,但討論竊竊私語的人挺多,因此也就不算小了,然而都是學術大佬,本身這個首映也是為他們舉辦的,所以自然沒人說什麼。
岸田齊廊也想和人討論,但他是亞洲電影學術圈的,為了在前排觀影,坐在米歇爾旁邊,就很尷尬。
也沒人說話,目光往楚舜投去,只看到當事人目不轉睛的看著螢幕,因為太黑也看不清表情,實際上也沒有看清楚人,岸田齊廊是知道之前的位置,目不轉睛是他腦補。
腦補也很正確,楚舜也的確目不轉睛看著紀錄片,感覺還挺好看。
他心頭琢磨:“羅伯特拍攝紀錄片的確還不錯,剪輯很好。”
服裝設計一系列是屬於拍攝起始就要去確定的事,按照順序在拍攝第一場戲前,但羅伯特調整前後順序,達到了一個衝擊感。
再說一次紀錄片並不是要老老實實記錄不能改變,那樣和監控器沒區別。
要知道甚至有詩意紀錄片這一類,著名的《須德海》和《雨》,連空間都不在意。
接下來紀錄片內容,是楚舜調教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