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隨著現代鋼琴工藝的提升。
經過一代又一代鋼琴家在鋼琴演奏技術上的突破研發,如今在回首這部文獻,它裡面所記載的內容的確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但是。
有一點秦鍵必須要承認——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時間倒退到1900年,涅高滋也必須承認這一點。
因為再將時間倒退至1781年的一場發生在約瑟夫二世的維也納宮廷鋼琴比賽上,最後克萊門蒂以神乎其神的演奏技巧戰勝了當時如日中天以音樂見長的莫扎特。
據空間資料所說,賽後連莫扎特都不得不感嘆克萊門蒂在比賽中所展現的三度走句技術。
“或許他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演奏大師。”
如今再看,不用或許,克萊門蒂在音樂創作上永遠無法超過偉大的莫扎特,可在當時,他的演奏技術已是整個維也納的天花板。
而在俄國的鋼琴藝術史中,最早出現的專業鋼琴教授的名字就是克萊門蒂最賞識的學生——愛爾蘭鋼琴家兼作曲家菲爾德。
這位菲爾德被歷史成為‘夜曲之父’,他所創作的12首鋼琴夜曲更是成為後來肖邦創作夜曲的藍圖。
1803年的歐洲巡演,菲爾德來到了聖彼得堡,然後他愛上了這片土地。
於是巡演之後他便定居在了俄國,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於1837年卒於莫斯科。
在這最後長達30年的教學生涯中,遼闊的北國疆域給了他無窮大的舞臺,他也充分的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為俄國培育初了一批最早的優秀職業鋼琴家。
其中不泛有格林克與杜彪克這樣的俄派鋼琴先驅。
杜彪克也是最早應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邀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的第一批鋼琴老師。
杜彪克的四大門徒之中又有後來俄國強力集團之一的巴拉基列夫這樣的技巧大師,也有拉茲維夫這種專注於鋼琴教學的老師。
時間來到1860年,拉茲維夫也受邀來到了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
同年,他在自己的府邸開設了著名的私立鋼琴寄宿學校,在不同時期為莫斯科音樂學院培養出了又一代年輕的天才鋼琴家。
如拉赫瑪尼諾夫、四大學派的另一創始人伊古姆諾夫,還有歐萊在歐洲盛名極其顯赫的捷克鋼琴家莫舍列斯。
莫舍列斯成名之後受邀去到了成立不久的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
這象徵著某種輪迴。
在莫舍列斯任教期間,他的畢業班裡出了一位叫做魯道夫的德國鋼琴家。
魯道夫又在畢業後的1865年去了克隆音樂學院任教。
而涅高滋的父親兼啟蒙老師古斯塔夫涅高滋就是在1870年畢業於魯道夫的門下。
這樣一看,一目瞭然。
以克萊門蒂為起點的鋼琴教學在經歷了不同時期的多個國家的沉澱,為後來的俄國鋼琴四大學派中的涅高茲學派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涅高滋承認並深刻認同這一點。
所以他敬告後人,時代的車輪永遠向前,並且永無休止。
——
晚些的時候,在秦鍵得知葉戈爾的祖籍在德國科隆,他便回到酒店親自撥打了對方的電話。
當電話裡傳來一聲和藹的德語問候時,他才意識到對方可能並不是他想象中的怪老頭。